2013年新人教版版物理物理学史素材分析:--原子物理学年谱2

2013年新人教版版物理物理学史素材分析:--原子物理学年谱2

ID:12396652

大小:4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6

2013年新人教版版物理物理学史素材分析:--原子物理学年谱2_第1页
2013年新人教版版物理物理学史素材分析:--原子物理学年谱2_第2页
2013年新人教版版物理物理学史素材分析:--原子物理学年谱2_第3页
2013年新人教版版物理物理学史素材分析:--原子物理学年谱2_第4页
2013年新人教版版物理物理学史素材分析:--原子物理学年谱2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新人教版版物理物理学史素材分析:--原子物理学年谱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9/10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9/10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9/10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原子物理学年谱2  公元1900年  贝克勒尔从β粒子流的研究中发现它的质量和电荷都与电子相同。  卢瑟福等从射线的研究中又辨认了第三种射线为“γ射线”。  卢瑟福第一次测量了放射性的周期并引入了“放射性常数”这一术语。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2月17日柏林科学院物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热辐射公式中的量子假设。后因为阐明光量子理论而获得191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01年 佩兰提出了关于原子行星结构的第一个

2、假设。  公元1902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其合作者索第开始对铀的α放射性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放射性递减的数学规律,到1907年从中找到了一连串放射性元素,建立了铀放射系,为此卢瑟福获得了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化学家德马尔赛测定了镭的光谱线。  开始了在X或γ射线辐照下液态绝缘体的导电性研究。  居里夫妇发现了自然界放射性物质都有放射性现象,指出了放射能的强度,并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得0.1克氯化镭。  公元1904年 先后加入瑞士和美国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首先提出“光子”概念,光子具有动量和质量,从而确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3、 公元1905年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以及质能关系式E=mc2;同年他又提出了光电效应定律,并在1907年发表了热容量的量子论,1916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由于他对数学物理的杰出贡献和阐明光电效应规律而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06年 卢瑟福开始研究大质量亚原子粒子α穿过物质时的现象,弄清了α粒子的本质为以后发现原子核进行了准备。  公元1907年  发现钾有放射性。  开始对特征X射线进行研究。  公元1908年  德国物理学家布赫雷尔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德国物理学家盖革和卢瑟福用圆柱形计数器对α粒

4、子进行测量。  公元1910年  精确地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9/10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  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等证明“宇宙射线”来源于地球外的外层空间,他也因此和发现正电子的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一起获得193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11年  卢瑟福把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结果公诸于世,第一次计算了原子行星结构,确定了原子中有“核”存在,从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或称“行星模型”。  苏格兰物理学家威尔逊发明云雾膨胀室,可用来跟踪和测量离子轨迹,他也因此和康普顿一起获得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索第提出同位素概念,后被汤姆逊进一步

5、补充。索第因研究放射性物质和同位素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物理学家巴克拉测得了各种原子所固有的“特征x射线”,他也因此获得19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12年  汤姆逊建成了第一台能够分离同位素的仪器(后被称为“质谱仪”),并用来研究、分离氖的两种同位素氖-20和氖-22。  德国科学家劳厄发现X射线在晶体中产生衍射,他也因此获得19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公元1913年  盖革制成了针状计数器。  丹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化轨道理论,并对氢原子进行计算。他也因此获得192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

6、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利用特征x射线在晶体上的反射特性,准确地测定了其波长。由此可将各种元素按照特征x射线的波长顺序进行排列,得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核电荷数和原子序数等同了起来。  卢瑟福提出原子内部隐藏着巨大能量。  公元1914年  卢瑟福把氢原子核叫做“质子”。  考塞耳奠定量子化学基础。  公元1916年 原子内的电子沿着椭圆轨道运动。  公元1919年  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用α粒子轰击氮核结果打出了质子。  英国物理学家阿斯顿制成了第—台高效能质谱仪,并用来精确测定同位素质量。  公元1920年  测量分子运动速度。9/10每天发

7、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  卢瑟福提出在原子核的狭小范围内,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由于相互吸引而紧密结合成一体,可看成是一个单独粒子。  公元1921年 美国化学家哈金斯把质子-电子复合体看成是电中性的,并将它命名为“中子”。  公元1923年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从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实验中,发现从原子反射回来的X射线的康普顿效应,并因此与威尔逊一起获得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效应也被中国物理学家吴有训所发现,故也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公元1924年  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一种排斥原理,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认为质子和电子都绕自身轴线旋转

8、。这种自旋方向可以有两种相反的方向,即在一个原子中不能有两个或更多的电子处在完全相同的状态。为此他在194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