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漆膜病态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油性漆膜病态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ID:12461029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7

油性漆膜病态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_第1页
油性漆膜病态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_第2页
油性漆膜病态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油性漆膜病态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油性漆膜病态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1、涂膜起泡: 涂膜干结后,发生局部与被涂物面分离,形成直径不同的球形小泡,内部包有液体或气体,或者发生破裂的状态。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1) 物面表面处理不彻底残留的油,水,灰尘存在或在潮湿的表面上涂漆,当漆膜干燥时,内部溶剂,水分或油污,灰尘受热膨胀而鼓泡,所以被涂物而表面处理必须彻底,涂漆前被涂物面应保持干燥,无尘,无油,无水的干净表面。(2) 刚刚刷涂的新涂膜接近高温或常驻日光直射,表面已干燥成膜,而内部稀释剂继续加速住外挥发,从而将涂膜顶起或起泡,因此刚涂刷的物体要避免接触高温和日光直射。2、涂膜失光: 刚涂装好的涂膜有光

2、泽,但干燥后,变成无光泽或光泽不足现象。原因及预防方法:(1) 被涂物面多孔或相当粗糙,涂上有光泽仍似无光,再加涂一层漆也难以增强光泽,消除方法是加强被涂表面的预先处理和涂层表面的光滑处理。(2) 稀释剂用量过多或选用不当,稀释剂的加入,应适合正常施工粘度。(3) 湿度太大,相对湿度在80%以上,挥发性漆膜同吸收水份而发白无光,因此在挥发性漆施工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20%以下。3、涂膜脱落: 涂膜干燥后,失去其附着力,使涂膜干裂,导致涂膜小片脱落或成张揭皮现象。原因及预防方法:(1) 被涂物面过分光滑,或表面预处理不彻底,有水份,油污,蜡,氧化皮等存在。因此涂前

3、物面应认真处理,使其清洁,干燥并具有一定粗糙度,过分光滑的物面用砂纸打磨成平光。(2) 涂层太厚,中间层,有油污,蜡或修补过腻子,因此涂层不宜太厚,表面必须打磨彻底。4、涂膜桔皮: 涂膜干固后,其表面呈现出许多半圆状突起,形如桔子皮。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1) 油涂粘度过大,环境温度太高,太低等原因都会影响涂膜流平性,从而产生"桔皮",因此施工时油漆粘度不宜过高,可适当加些稀释剂,施工时的环境温度也要适当。(2) 使用过多的低沸点溶剂,在急剧挥发的情况下,涂膜不易流平,导致涂膜粗糙。因此,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配套的稀释剂。5、涂膜流挂: 涂料涂干物体的垂直表面

4、上,由于涂膜厚薄不匀,出现泪痕或垂幕状态。原因及预防:(1) 油漆粘度太稀或涂层太厚,挥发太慢,因此粘度应调适中,涂刷宜薄层多涂。(2) 被涂物面表面处理不彻底,有残留油水等。故涂前物面处理必须彻底。6、涂膜泛白(发白): 涂膜干燥后,表面呈白雾状。(1) 施工环境相对湿度超过70%,由于空气中含水分较多,溶剂在挥发时涂面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分凝结于涂膜上,水与溶剂不能融合,便在涂膜表面产生一层白雾状,俗称泛白(发白)。一般都发生在挥发性涂料。 (2) 稀释剂挥发太快或稀释剂质量差(溶解力不足),稀释剂挥发太快,使涂面温度下降与气温形成温差,空气中潮气易凝聚

5、于涂膜上,即使相对温度没有超过70%,也可能产生涂膜发白现象,如溶解力不足则不能充分溶解涂料中的有机高聚物(树脂),引起涂料中树脂沉淀,从而使涂膜呈泛白现象。7、砂纸痕: 砂磨处涂刷后产生砂磨痕迹膨胀。砂磨时未按由粗到细顺序逐步换用砂纸或使用粗砂纸砂磨时,把附近的涂膜破坏了,在涂刷时,溶剂就从这些伤口渗透至旧涂膜,使刷后涂膜产生缺陷。因此粗磨后,必须依次换用细砂纸,由粗到细依次砂磨。8、咬底: 表面浮胀起皱并与底层分离原因及预防:(1) 底与面或面与面,两种类型涂料或涂料与腻子不配套,上层漆的溶剂渗入下层涂料或腻子内,使其分解并胀皱。(2) 环境温度太低 ,涂膜

6、干燥慢,溶剂易渗入底层涂膜,施工稍有不慎,即易产生咬底。(3) 稀释剂选用不当或加入过量高沸点溶剂,底漆腻子经不起强溶剂作用而产生咬底。因此底漆(腻子)和面漆一定要配套使用,尽量使用同一类型的涂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