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式管理的案例分析

矩阵式管理的案例分析

ID:12662735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8

矩阵式管理的案例分析_第1页
矩阵式管理的案例分析_第2页
矩阵式管理的案例分析_第3页
矩阵式管理的案例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矩阵式管理的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正如大多数管理者知道的一样,矩阵式管理不仅在管理学教材中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词汇,也是部分外资咨询公司热衷于向中国企业推介的“先进模式”之一。同时,随着企业对于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在管理实践中,矩阵式管理因其比较明显的迎合了部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所以,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青睐。但是,从中国企业的实践来看,矩阵式管理在中国企业内部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结合本人在管理咨询实践过程中的体会,为减少更多企业不必要的盲目探索,认为非常有必要对矩阵式管理的使用有正确的认识。 矩阵式管理的优点对于矩阵式管理的模型与定义不必赘述。但是,要认识到矩阵式管理之所以受到部分

2、管理者青睐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明显的优点。首先,矩阵式管理很好的解决了企业内部专业资源不足的约束。比如在不同产品之间的研发资源公共平台的共享,在采购资源与采购管理能力方面的共享,以及在市场推广资源和市场营销能力方面的共享,当然也包括不同产品线或者不同项目之间对于某一技术专长或者技术支持能力的共享,等等。其次,通过矩阵式管理可以打通内部不同项目或者不同产品线在不同职能部门或者不同专业资源之间的壁垒,也就是传统职能性企业内部,各种职能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事实上,一个企业、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产品线,都是一个系统,都会在竞争中涉及到销售、技术、工程、服务、品牌、财务、制造

3、等多个环节的协同作战,才能真正的满足最终客户的需要。当然,矩阵式管理还具有利于培养未来领导人等优点,但是最为突出的还是实现关键资源或者能力的共享,以及突破职能型组织结构中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 矩阵式管理的实施效果尽管矩阵式管理有如此明显的优点,但是从企业实践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以最典型的光明乳业案例来看,在前任掌门王佳芬的力主下,由麦肯锡帮助搭建了其“矩阵式管理构架”,并被视为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后来却被新上任的总裁郭本恒视为制约光明“奔跑”的“减速器”。郭本恒认为,正是矩阵式结构充当了光明乳业发展由快转慢的“罪魁”,硬生生地将其从每年近40%的增长轨

4、道上拉了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论是以国际级的咨询巨头麦肯锡作招牌,还是以国际化为标榜,实施的结果进一步的证明,管理真的不能生搬硬套,相反还是要以有效性为原则,针对企业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去进行方案设计。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光明乳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也许真的不应该是组织结构问题,而应该是如何解决光明乳业快速稳健发展的战略问题。战略决定结构,结构支持战略。如果战略不去清晰,就盲目的生搬硬套,必然会舍本逐末,甚至南辕北辙,导致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被忽视。对于光明乳业这样一个在产品、客户、市场方面都高度相关的企业,我实在不太能够理解其实施矩阵式管理的必

5、要性,充其量是需要把一些需要共享的奶源或者市场推广资源进行集中协调就可以了。当然像光明乳业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但是大多数都是事与愿违,效果并不理想。 矩阵式管理的另一个案例深圳某高科技企业主要为全球的通信运营商和通讯设备制造商提供机房、机柜和配线架等产品,这些产品基本构成了该企业的主营业务,也是其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由于原有实行的是传统的职能型结构,但是又因为其主营业务的各类产品线除了客户相类似以外,在研发、制造等方面还是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内部管理的差异性加大,对于同一个职能部门的要求也比较高,加上人员能力欠缺,导致内部管理的责任不清,效率极其低下。为

6、了解决当时存在的这些问题,该企业推进了以产品线总监为主要方向的组织结构变革。即除掉业务相对独立的光电和综合布线单独设立事业部以外,原有主营业务按照产品线总监的方式进行变革。希望产品线总监可以对产品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销售政策等方面全面负责,打通产品线,确保产品线是可以盈利并持续增长的。另外,在研发、销售和制造等方面建立公共的平台,支持产品线总监的工作。这种方案的设计既考虑到要有人对最终产品线的增长和盈利负责,要打通不同职能之间的壁垒,减少扯皮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希望在研发、销售、供应链体系方面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和能力共享。为了有效推进这种组织变革,我们还特别设计

7、了按照产品线核算的财务体系,并要求赋予产品线总监足够的考核权限,才能推进实施。应该说,方案设计是符合其多业务属性的,也贯彻了公共资源共享的理念。但是,在最终实施推进的过程中,却出现推诿扯皮,协调难度大,运营效率低下等现象,特别是由于产品线总监多是新近提拔的中层管理者,而负责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都是公司副总经理,再加上各部门负责人更习惯于对直接上级负责,导致产品线总监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原来设想的产品总监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又积极的进行了组织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即进一步加大产品线总监的权限,把制造、研发和不同产品线的工程服务直接分拆到各产品线总监旗下,形成以研

8、发、采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