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综合检测题

必修一综合检测题

ID:12669435

大小:6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8

必修一综合检测题_第1页
必修一综合检测题_第2页
必修一综合检测题_第3页
必修一综合检测题_第4页
必修一综合检测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必修一综合检测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必修一综合检测题注意:请将答案写在答案页上。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的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是变化的,从宗教之天、义理之天到自然之天,统统谓之“天”。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面对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但是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与天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天的神秘色彩才稍稍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则明确地将天解释为自然之天,这可算是孔子的最大贡献之一。    孔子虽然没有从概念上明确提出“天”的概念,但他对天却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认:“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2、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重要意义在于,孔子否定了天是超自然的上帝,而明确肯定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 孔子赋予“天道”,其本意无外乎自然之天、自然规律、事物原本最初的样子,这是孔子和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孔子赋予天以伦理性,同时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孔子体悟的自然之天的概念建立在对天与人的概念进行区别的基础。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讲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知天命”看做是君子应具备的美德。认为“天命”是一种客观必然性,“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在“知天命”的基础上,孔子又提

3、出了“畏天命”的观点,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孔子坚决主张上下一致,勿违农时,适时而作。其他方面,诸如捕猎、农耕、园艺等皆然。诸如“稼”与“圃”等此类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在孔子眼里都有其客观规律可循。《中庸》中论道小人没有了“畏天命”之心,就会肆意妄为,既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丧尽、生态破坏等当今世界一系列所谓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现象。在孔子看来,要使人与万物的关系处于和谐并存的境地,只有意识到天即大自然的独立存在,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

4、或“天命”面前,变得肆虐妄为,轻举妄动。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的思想体系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研究‘人道’的大学问,从研究‘人道’出发所赋予天的含义就是‘自然之天’和‘哲理之天’居主导方面。这个传统经孔子和历代儒家的倡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孔子那里,对于天的解释除了“自然之天”,还有“义理之天”之义,也就是说,赋予天以伦理性,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选自《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自然的天》有删改1.下列对于“天”的认识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天”的概念在我国思

5、想史上是变化的,从人类社会初期,的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到后来对天的神秘色彩稍稍有所弱化,我们很能够发现对天的认识的变化的。B.从宗教之天、义理之天到自然之天,统统谓之“天”,是天”的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发展变化的表象。C.人类社会初期人们面对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认为天就是上帝。而开始认识到人与天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天的神秘色彩才稍稍有所弱化则是到了商、周时期。D.对于天的认识孔子的最大贡献之一明确地将天解释为自然之天,这也是他对天理解和体认。8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孔子没有从概念上明确提出“天”的概念

6、,他对天最深切的理解和体认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B.孔子对天最深切的理解和体认,他否定了天是超自然的上帝,明确肯定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C.孔子和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之天的概念建立在对天与人的概念的基础上,这恰好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 。  D.“天命”是一种客观必然性,“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君子把“知天命”看做应具备的美德,“畏天命”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孔子和历代儒家的倡导

7、的从研究“人道”出发所赋予天的含义就是“自然之天”和“哲理之天”居主导方面,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B.孔子赋予天以伦理性,把天的特性和人的道德紧紧相连就是在孔子对于天的解释除了“自然之天”,还有“义理之天”之义。C。孔子认为要使人与万物的关系处于和谐并存的境地只要意识到天即大自然的独立存在,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就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肆虐妄为,轻举妄动。D.《中庸》中论道“畏天命”之心很重要,小人缺失“畏天命”之心就会肆意妄为,既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丧

8、尽、生态破坏等当今世界一系列所谓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现象。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