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体书法风格的演变

院体书法风格的演变

ID:12727496

大小:85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8

院体书法风格的演变_第1页
院体书法风格的演变_第2页
院体书法风格的演变_第3页
院体书法风格的演变_第4页
院体书法风格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院体书法风格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作者:李跃林院体书法的说法,一般认为从唐代开始。李世民酷好王羲之书法,天下风从,后来的高宗、中宗、玄宗等莫不如此,翰林、待诏纷纷效法,成为翰林院的通行书体,故名。这种风气,在宋代仍然继续,书体随皇帝的更替有所变化。宋太宗真迹不存,仅在《绛帖》中留有影踪,其水准得到过苏、黄、米的高度评价。苏轼说“太宗皇帝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天纵之能,溢于笔墨、摛藻、尺素之上,弄翰团扇之中”,黄庭坚云“熙陵以武定四方,载櫜弓矢,文治之馀,垂意翰墨,妙尽八法,当时士大夫皆亲承指画”,米芾也云“太宗……精书法,草入三昧,行书无对,飞白入神”。最受宋太宗喜爱的书法家是王著,他是把《淳化阁帖》摹勒上石的执行者,其

2、书艺虽“颇有家法”,但也被黄庭坚批评为“病韵”,王著任职翰林院后曾“禁庭书诏,笔迹王变,划五代之芜,而追盛唐之旧法,粲然可观矣”,然也不出《集王圣教序》的范围,故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近世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目其书为院体,故士大夫玩此者少。”周越跋王著书法也说“著本临学右军行法,尔后浸成院体。今之书诏,盖著之源流。”这一时期院体书法的特点,从《司马光告身》中可略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院体,仍以皇帝所推崇的王羲之书体为主导,与皇帝本人的书体并无直接关系。元祐年间,苏轼主翰林,虽其书名满天下,似乎也没能对院体书有所影响。这可以从黄庭坚为苏轼的笔法辩护中看到:“今俗子喜

3、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当时,翰林侍书的绳墨尺度与苏轼书风截然不同。这两件南宋初年的告身却告诉我们,这条路线似乎并未持续下去。改变走向的是艺术天才徽宗皇帝。受薛曜《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的启发,徽宗自创瘦金体,和由瘦金演变而成的行书、草书,一改久已流传的二王面目。这位艺术皇帝也对士人书法很是青睐,时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说:“佑陵作黄庭坚书,后自成一法”。另一方面,徽宗书法似乎对士人也有影响,在蔡京、蔡卞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赵佶的痕迹。这些,自然拉近了皇帝与士人书法的距离。同时,在视觉效果上,赵佶书法与天下风行的苏、黄、米书风相比,也不逊色,具备翰林侍书追风的条件。一

4、件重要的事情是,崇宁三年(1104)六月,即位不久的徽宗重建了“书学”。先后有宋乔年、米芾等执掌。书学的建制,在隋唐已有,入宋久废。赵佶设置书画院,培养画家的同时,也培养誊写诏书的待诏,正所谓“所有图画之技,朝廷所以图绘神像,与书一体,今附书学为之。校试约束,谨修成书、画学,敕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学生们学的是“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考试则“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直到靖康

5、元年(1126)金人南下,徽宗被掳,书学存在了二十余年,全盛时学生多达500名。由于没有培养出留名书史的杰出人才,曹宝麟先生认为徽宗“书学”的设立,不过是虚假繁荣的粉饰点缀而已。但是可以想见,在赵佶的遴选下,能入“书学”者,必然具有一定天分,加上名师指点,笔墨精熟也是自然。从职能上看,书学生们会成为诸位皇帝的侍书待诏。我们所关心的,是他们的书艺如何?两宋更替之际,赵佶书风对南宋院体书法是否还存在影响?这次匡时推出的两件南宋告身,替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貌。《司马伋告身》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5),《吕祖谦告身》写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6),都是用长锋硬毫快速书写的。整体上,它们既没有传统的王

6、羲之风格的院体痕迹,也不像北宋文人书法那样“尚意”,甚至也没有高宗赵构和孝宗赵昚的书法体貌。左:高宗赵构《徽宗文集序》;右孝宗赵昚《纨扇诗》在存世的宋代名迹中,可以和《司马伋告身》和《吕祖谦告身》相比的,是《蔡行敕卷》(书于政和四年,1114年)。《蔡行敕卷》书写于政和四年(1114),书法克肖赵佶,和徽宗亲笔《题文会图》有共通之处。赵构已是南宋一流书法大家,其书风却没有在两件告身中体现出来,可见徽宗书风对南宋初年院体的深厚浸润。综合以上特点,我认为这正是徽宗建制书学成果的体现,书写者就是被徽宗调教出来的书学生。赵佶《题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蔡行敕卷》(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蔡行敕》运

7、笔如行云流水、毫无凝滞,一无依傍于前人。相比之下,两件南宋告身虽然大体上风气一致,但在用笔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集王圣教》用笔的影子,如横折的出角,竖钩的出锋,宝盖左右点的呼应等,有些地方还让人想起唐玄宗的《鹡鸰颂》。也就是说,不仅受到了徽宗的影响,也能从中找到徽宗书院教义中“隶学王、欧、虞、颜、柳”所对应的用笔和结字特点,统领在“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