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潜”向深海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

ID:12980444

大小:10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0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_第1页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_第2页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_第3页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_第4页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下考古“潜”向深海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标本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30多年来,我国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海。今天,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与水下考古“联姻”,终于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零的突破”……记者张文静4月18日上午8点,“探索一号”科考船在海南三亚起航,搭载着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和水下考古工作者,向西沙北礁海域驶去。此后的八天,工作人员在那里进行了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此次的深海考古调查队由来自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海南省

2、博物馆三家机构的工作人员组成。从大多工作集中于40米以浅海域到冲破水下千米深度,他们此行的工作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迈出了新的一步。1003米,历史性突破110米,120米,130米……看着监视器上快速增加的深度数据,第四潜次的考古队员、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钊开始有点兴奋起来。在经过海面上短暂的晃动之后,“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开始平稳而迅速地下降。舷窗外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比照,李钊只能通过监视器上的数据来了解自己下潜的深度。深潜器的舱室直径2.1米,里面满是仪表仪器,一次可搭载三人下潜。主驾居中,副驾居左,考古队员在右侧,他们通过5个圆形舷窗密切地观察着外面的海底世界

3、。与进行空气潜水时需要不时做耳压平衡相比,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让李钊感觉更为舒适一些,“‘深海勇士’号在水底处于中性浮力,让人仿佛漫游于太空一般”。中午,深潜器抵达469米处,一个陶罐映入眼帘。对于从2007年就开始进行水下考古的李钊来说,水下文物提取早就见惯了。但第一次在深海用机械手操作,他心里还是有些没底。大深度下潜、巡航搜索、精确定位、测量取样、影像记录、提取上浮……按照事先培训的步骤,李钊等人沉下心来,操作深潜器漂亮地完成了一系列水下考古的“标准动作”,成功带回了这次调查的第一件文物标本。下午3点,在448米深度处,他们又发现了第二个陶罐。李钊所在的第四潜次只是此次深海

4、考古调查的7个潜次之一。在短短八天的时间里,深海考古队在环北礁的多波束扫测量达到312公里、7个潜次共潜时66小时51分、最大深度达到1003米、发现与提取器物标本6件、录制水下与水面视频资料约2000G、完成深海考古完整档案1套。“这次深海考古进行得非常顺畅,也很高效,这背后是所有工作人员大量的投入。”李钊感叹说。4月18日上午,“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出发,晚上到达预定的作业海区——北礁后,就连夜开展了物探,作好前期准备,再次确定调查方案。19日一早,深海所的首席科学家与潜航员开始进行工程潜水,即对一个新的工作区域进行首次适应性潜水,对水底的地形、地貌、水流等信息进行收集。紧

5、接着,20日一早,考古人员就与两位潜航员正式开始下潜考古。原本计划的六次下潜,最终改为七次。每次下潜都要持续八小时以上,水下的三位工作人员需要一刻不停地观察、记录。此刻,船上的人也没闲着,他们检查和讨论前一天水下录制的视频,安排水下考古讲座,有人值班,有人整理资料,每晚7点半大家在一起开工作例会,回顾当天的工作,安排第二天的任务。紧凑而忙碌的工作使得此次深海考古呈现出非常高的效率。“这次考古覆盖的范围是相当大的,如果用传统的空气潜水作对比的话,就相当于让上百个潜水员在水下同时开展工作,才能达到这样的工作量。”李钊说道。30年,浅海考古此次深海考古调查选定的位置是位于中国南海的西沙

6、群岛北礁海域。30多年前,我国水下考古的起点也正是从南海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英国人迈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并盗捞了1752年驶离广州开往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哥德瓦尔森”号商船,并委托佳士得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大肆拍卖这批盗捞的文物。此事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中国文博界学者的强烈不满。在此背景下,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同年8月,广州救捞局联合英国商业打捞公司发现“南海I号”沉船;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创建。“1987年的这三件大事,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说。在南海从零开始,而立

7、之年后又在南海探索新的深度、新的领域,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不是巧合,而是中国水下考古必须要走的道路。地球上,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71%,平均水深是3733米。在全球海域中,超过1000米水深的海域占到了90%。“即使考虑到古代船舶近岸航行较多的历史实际,面对这样的数字和比例,做水下考古,如果不去深海,那你所涉及的范围将是多么有限!”此次深海考古调查领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丁见祥说。具体到我国,南海海域约占中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均水深约1200多米,中国先民自古以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