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堉中声说清浊四声说探微论文摘要:朱载堉的中声说和清

朱载堉中声说清浊四声说探微论文摘要:朱载堉的中声说和清

ID:13127049

大小:13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0

朱载堉中声说清浊四声说探微论文摘要:朱载堉的中声说和清_第1页
朱载堉中声说清浊四声说探微论文摘要:朱载堉的中声说和清_第2页
朱载堉中声说清浊四声说探微论文摘要:朱载堉的中声说和清_第3页
朱载堉中声说清浊四声说探微论文摘要:朱载堉的中声说和清_第4页
朱载堉中声说清浊四声说探微论文摘要:朱载堉的中声说和清_第5页
资源描述:

《朱载堉中声说清浊四声说探微论文摘要:朱载堉的中声说和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朱载堉“中声说”、“清浊四声说”探微论文摘要:朱载堉的“中声说”和“清浊四声说”见于《律吕精义》外篇诸卷,主要针对历代造律得失与旋宫兴废展开辨析和评论,其中注重吸收前世经典的合理成分,将“以人声定律”的观点贯穿论辩之中,提出“倍半之律则未尝无”、“四清声不可废”、“应钟之上非无清声,黄钟之下非无浊声”等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系统地阐述其“中声说”与“清浊四声说”,并以见存太常乐谱加以验证。在上述论辩中朱载堉历数了隋以来旋宫理论所经历的曲折史实,其中涉及隋“唯奏黄钟一宫”之缘由、宋以来“四清声之争”等诸多疑难问题。为我们深入了解历史上旋宫诸说的是非曲直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关键词:朱载

2、堉律吕精义中声四清声四浊声旋宫黄翔鹏先生在他《乐问》中给我们留下一个重要乐律问题:“中声焉系?神瞽焉量?“‘中声’之说是先验的呢,还是有其自然的物质的根据呢?”黄翔鹏:《乐问》,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第8页。对于这一问题,明代朱载堉在他所处的时代和条件下提出了独立的见解。他的“中声说”以及“清浊四声说”见于《律吕精义》外篇卷数之中,在相关问题的一系列论辩之中,他系统梳理和评析了前世乐律经典学说,提出了“倍半之律则未尝无”、“四清声不可废”、“应钟之上非无清声,黄钟之下非无浊声”等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为我们澄清“中声说”、“清浊四声说”以及旋宫历史上的诸多问题带来

3、重要的启示。一、“中声”中声也称“中和之声”。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杜预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降,罢退。……11;孔颖达正义:乐有五声之节,为声有迟有速,从本至末,缓急相及,使得中和之声。其曲既了,以此罢退。五声既成中和,罢退之后,谓为曲已了,不容更复弹作,以为烦手淫声,郑卫之曲也。”李学勤编:《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一·起元年,尽元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65页。《国语·周语下》亦云:“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北

4、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16页。等。以上有关“中声”的出处及注疏、正义,大多将“中声”解为宫商角徴羽五声,并称之为“中和之声”——可以理解为“适中之声”和“有节制之声”,而中声以下则有失平和,有涉郑卫,不容再弹。在古代乐律学中“定中声”是制律的起点。蔡元定《律吕新书·黄钟篇》云:“古者考声候气,皆以声之清浊、气之先后求黄钟也。夫律长则声浊而气先至,律短则声清而气后至,极长极短则不成声而气不应。今欲求声气之中,而莫适为准,莫若且多截竹以拟黄钟之管,或极其短,或极其长,长短之内,每差一分而为一管,皆即以其长权为九寸,而度围径如黄钟之法焉。更迭以吹,则中声可得;浅深以列,则

5、中气可验。苟声和气应,则黄钟之为黄钟者信矣。”[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三十一·志第八十四·乐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7页。朱熹曰:“律管只吹得中声为定。……不得中声,终不是。大抵声太高则焦杀,低则盎缓。”又云:“音律如尖塔样,阔者浊声,尖者清声。宫以下则太浊,羽以上则太轻,皆不可为乐,惟五声者中声也”。[宋]黎靖德编、王星坚点校:《朱子语类·卷九十二·乐古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2336页。从上述诸言可见,“中声”属于一个乐音音高标准的概念。“中声”与黄钟标准音高相须为命,而其中又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乐音音高上合适的起点(如正律黄钟);其二是指由

6、黄钟起排列而成的音高合适的音阶或音列。就乐音所在的音域来说,“中声”的概念强调合宜而有节制,不能太高或太低。此外,传统文献中还有将“中声”与“中德”——君王的平和中正之德相联系,如《国语·周语下》曰:“夫平和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以中德,咏以中声……”《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第8页。“中声”的概念又往往与天下太平之势想关联,如朱熹言及中声与乐德关系曰:“律管只吹得中声为定。……唐太宗所定乐及本朝乐,皆平和,所以世祚久长”。《朱子语类·卷九十二·乐·古今》,2336页。二、朱载堉“中声之辩”乐律学旧说强调“求中声,须得律”朱载堉撰、冯文慈点注:《律吕精义》,北京:人民音乐

7、出版社,2006年,第851页。。朱载堉在《律吕精义》内篇卷一就辨析历代候气造律之失。如曰:“王莽伪作原非至善,而历代善之,以为定制11,根本不正,其失一也;刘歆伪辞全无可取,而历代取之,以为定说,考据不明,其失二也;三分损益旧率疏舛,而历代守之,以为定法,算数不精,其失三也。”《律吕精义》,第1页。(以下简称“三失”)。在《律吕精义》(外篇•卷二•“古今乐律杂说并附录”)中,他又提出宋代制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李照范镇之徒,惑于京房、刘歆之谬说,而不达淮南、太史公之妙论,……而致乐律之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