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ID:13129581

大小:21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1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2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3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4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纲课标解读】考纲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考点概括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1)(2)2、内容(1)农业:①②③④(2)工业:①②③5、评价:进步性局限性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2)(3)(4)2、结果(1)(2)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内容(1)(2)(3)(4)(5)3、结果4、失败的原因①②③④【重点难点突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

2、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

3、(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

4、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考点强化演练】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

5、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5、(12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

6、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高考真题再现】1.(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

7、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2、(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

8、“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重点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