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

ID:1314252

大小:9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0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_第1页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_第2页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_第3页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_第4页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成林等: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李成林*胡炜 宋爱环李翘楚王娟张豫(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266002)刺参(Apstichopusjaponicus),俗称海参,属棘皮动物门,具有滋阴壮阳和药物疗效等功能(Liaoetal.,1997),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Chen,1990)。近几年,刺参养殖业得到飞速发展,仅山东地区2006年刺参养殖面积达到3×104hm2,总产值达70亿元以上。然而,2004年以来,养殖刺参出现大面积的死亡现象,引起刺参单产下降,造成了不同程

2、度的经济损失,其中养殖中缺乏良种是关键因素之一(常亚青等,2006)。因此,利用选育种技术开展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的选育是解决当前刺参养殖业出现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刺参的选育种工作起步较晚,除1999年大连水产学院进行过俄罗斯刺参与中国刺参杂交育种研究外,未见其它的相关报道(栾生等,2006)。为此,本文作者于2005~2007年对烟台、威海、青岛、日照、长岛五个地区的野生刺参群体进行了不同组合的选育种研究,以同地产刺参自交作为对照组,通过对不同地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耳状幼体成活率、樽形幼体形成率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分析,为获得性状稳定、品质优良、适宜

3、大面积推广的当家主流品种(品系)开辟了良好的开端。一、材料与方法1.种参的来源与暂养2005年11月分别从烟台、威海、青岛、日照、长岛五个原产地筛选优质、健康、发育良好的野生刺参各60~80头于围堰养参池内围网进行单独暂养。2006年5月11日分别从各组中筛选表型特征明显、优质健康、发育良好的刺参各30~50头作为亲参,移于室内水泥池分别暂养。日全量换水2次,晚换水时彻底清池1次。2.种参的人工产卵、受精与孵化当亲参性腺指数达到10%~20%,卵径达到180μm~200μm时,开始人工诱导产卵。先将亲参阴干40min,再微流水刺激20min,将产卵池水温调至

4、20.5℃,室内保持黑暗,待产。约1.5h以后,亲参活动频繁并爬行至池壁水面处,头部不停摇摆陆续产卵排精,雌参的卵子呈橘红色或橘黄色徐徐排出,雄参的精子呈乳白色徐徐排出。此时将不同产地排放精卵的亲参挑出,并用洁净海水将其体表附着或黏附的精卵彻底清洗干净,分别放入塑料盆内或桶内,让其自行排放,然后按不同选育组合进行人工受精。按时镜检,保持每个卵子周围附有2~4个精子,受精卵密度控制在0.5~0.8个/ml。3.选育组合设计根据实验需要,共设计七组刺参群体选育组合。A:烟台刺参(♀)×青岛刺参(♂)(简写为:Y×Q,);B:青岛刺参(♀)×威海刺参(♂)(简写为

5、:Q×W);C:烟台刺参(♀)×威海刺参(♂)(简写为:Y×W);D:烟台刺参(♀)×日照刺参(♂)(简写为:Y×R);E:威海刺参(♀)×日照刺参(♂)(简写为:W×R);F:青岛刺参(♀)×长岛刺参(♂)(5李成林等: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简写为:Q×C);G:威海刺参(♀)×长岛刺参(♂)(简写为:W×C)。五个不同产地野生刺参群体分别自交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合受精卵分池布控,做好不同选育、自交组合的标记。4.各组合受精卵孵化率、幼体成活率比较孵化水温保持在20.5℃(±0.2℃),连续微量充气,受精卵孵化18h以后,通过镜检,

6、全部发育至初耳幼体时,对各选育组合的孵化率进行统计。定时镜检,对孵化后的小耳幼体进行密度调整,使池内耳状幼体密度保持在0.3~0.4个/ml,待小耳幼体消化系统形成即可投喂饵料。饵料种类以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为主。日投饵量:角毛藻5000~10000c/ml+新月菱形藻3000~5000c/mL+海洋鲜酵母20ml/m3,日投喂2~4次。视幼体发育情况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饵量。约7~8d以后,即可观察测量大耳幼体的成活率。5.各组合樽形幼体发生率、附着变态率比较当孵化后的耳状幼体发育至大耳幼体时,进行密度调整,使每个池内大耳幼体密度稳定在0.25~0.35个/ml

7、。9d后,观察比较各组樽形幼体的形成情况和发育情况。当樽形幼体达到30%以上时,投放波纹板筐作为附着基,12d以后对各组合的附着变态率进行比较。6.数据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以及Excel所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显著分析。二、结 果1.各组合参受精卵孵化率比较结果参受精18h后即可观察受精卵的孵化率(表1)。W×R选育组的孵化率最高,为96.1%,其次是Y×Q选育组(95.4%),两者之间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在5%水平差异不显著。Q×W、Y×W、Y×R与Q×C选育组的孵化率相差不大,但与W×R和Y×Q选育组在

8、5%水平差异显著,最低的是W×C组合,孵化率仅为9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