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前海湾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深圳市前海湾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ID:1316244

大小:54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1-10

深圳市前海湾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1页
深圳市前海湾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2页
深圳市前海湾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3页
深圳市前海湾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4页
深圳市前海湾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深圳市前海湾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深圳前海湾清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国环评证乙字第1820号)2014年5月1.工程概况工程性质:新建。工程投资规模:本工程总投资约10.5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约3.3亿元。地理位置: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与国际大都会香港一水之隔,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前海湾,又名大铲湾,位于深圳南山半岛西部,伶仃洋东侧,珠江口东岸。湾口分列大、小铲岛屿,隔伶仃洋与珠海、中山市相望。前海紧临香港

2、国际机场和深圳机场两大空港,深圳-中山跨江通道、深圳西部港区和深圳北站、广深沿江高速公路贯通其中,未来可在10分钟内抵达深港两地机场,半小时内抵达香港中环,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势显著。本工程实施水域范围由前海区、深圳宝安中心区和大铲湾港区围合而成,水域面积约6.0平方公里。本次评价的前海湾清淤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见图1-1,具体清淤范围见图1-2中的红色部分。本工程位置图1-1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清淤范围图1-2工程总清淤范围工程拟分两期开展工程区域的清淤,其中,一期工程拟对沿江高速东侧、观景台约124万m2水域,开挖至-1.5m(赤湾理论最低潮面,下同),清淤范

3、围如图2.2-1所示,二期工程为图2.2-2的区域,除西乡河口采用阶梯方案(-1.0m,-1.5m,-2.0m),其余均疏浚至-2.0m,这其中包括将一期工程标高-1.5m疏浚至-2.0m。工程总清淤方量约1490万m3,其中,一期工程疏浚总量290.24万m3,二期工程疏浚总量为1199.76万m3。1.工程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2.1海洋水质现状调查海区处于河口水到海水过渡的区域,受陆源污染迹象明显。总的来说,2013年11月调查期间表、底层水质差异较小,涨、落潮时水质差异较小。调查海区主要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溶解氧含量和pH偏低。2011年5月,海水

4、镉、铜、总铬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所有样品无机氮含量均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过半样品活性磷酸盐含量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2.2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区域沉积物已受到某些因子的严重影响,特别是重金属中铜和锌,超标率都在50%以上,除砷外的其他重金属都有超标站位存在,石油类和有机碳也有存在一定的超标现象存在。从调查站位的分布来看,超标站位主要存在于湾内2.3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海域叶绿素a含量:枯水期平均为5.67mg/m3,丰水期:涨潮时平均为5.97mg/m3,落潮时平均为8.56mg/m3。枯水期:浮游植物种类不多(21种),浮游植

5、物细胞丰度从1.1×105~5.4×106cells/m3,平均为2.3×106cells/m3,各站细胞丰度的变化不大,主要以硅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和皇冠角毛藻,香农多样性指数从1.28~2.80,平均为2.15。调查水域多样性指数介于1.28~2.80,属于“一般”水平。丰水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25种,浮游植物个体数量平均为2.44×105个/m3,变化范围为(0.48~10.83)×105个/m3;硅藻为优势类群,硅藻的个体数量及其分布决定了浮游植物总个体数量及其分布。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中心圆筛藻三种,其中第一和第二

6、优势种均为淡水种。海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各站差异不明显,变化范围为1.55~2.35,平均为1.82。海区浮游植物分布明显呈现从河口向外海逐步递减的规律。而多样性以万顷沙附近海域较低。枯水期:鉴定到44种浮游动物,调查区域浮游动物丰度(不包括幼体)平均为254.2ind./m3;幼体丰度平均为937.9ind./m3;优势种包:厦门矮水蚤、诺氏麻铃虫、强额孔雀水蚤和艾氏网纹虫6种;调查水域多样性指数介于1.49~3.36,平均为2.45,浮游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生境处于“一般”水平。丰水期:共鉴定到13大类46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274.0mg/m3,平均个

7、体数量为1328.6个/m3;优势种为火腿许水蚤、中华异水蚤、宽额假磷虾和鸟喙尖头溞,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84~2.63,平均为1.94,多数调查站点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表明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稳定状态较差。枯水期:鉴定到底栖生物30种,其中软体动物占绝大多数,本次调查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3.79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60.05ind/m2。本调查海域多数站位底栖动物种类偏少,以对重金属等污染物抗性相对较强的腹足类和双壳类动物占绝对优势,反映出该海域底质生态环境较差。丰水期:共鉴定到5大类60种底栖生物,各站的种类数分布不均匀;底栖生物的优势种有:平蛤

8、蜊、近方蟹、狼牙鰕虎鱼,平均生物量为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