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的忘却

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的忘却

ID:13211043

大小:2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1

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的忘却_第1页
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的忘却_第2页
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的忘却_第3页
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的忘却_第4页
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的忘却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的忘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作者:张子中/来自中华网社区club.china.com//来自中华网社区club.china.com/[摘要]:探索汉画像石与时代精神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把“汉画像石的兴衰”这个问题置于精神生态的变迁之中,从墓葬装饰图像的转换中透析出时代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演变。只有跨越“艺术作品本体”的感性欣赏,才能达到“探索一个时代的复杂灵魂”的目的。由于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保留有原始思维特点,汉画像石作为墓室装饰晚于埃及和两河流域;汉画像石表现并塑造了汉代精神;汉画像石衰落是文化转型导致的结果;忘却汉代精神

2、是因为汉代精神自身隐含着一些与后来社会发展相悖的因素。[关键词]:汉画像石;汉代精神;兴衰;忘却在墓葬中使用画像石作装饰的习俗,从西汉中期兴起到东汉末年衰落,持续了三百余年。虽然墓葬使用画像石的习俗消亡了,而汉画像石所携带的社会文化信息并没有消失,它还不断地激活后人的思想,打开人们的思路。从宋代金石学开始,人们对汉画像石的著录,直到本世纪西方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关于汉画像石的研究逐步进入了世界性研究的视野。近十年来,国内外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和河南美术出版社,于20

3、00年联合出版了《中国画像石全集》,1)该书汇集了我国汉画像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基本上代表着我国汉画像石研究的最高水平。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美术考古方面的研究成就显著,而从文化角度的研究略显不足。拙文《关于汉画像石的文化思考》,2)提出了汉画像石的文化因缘、文化层次、文化功用、文化心理等问题。本文在此要再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之间的关系,这是目前汉画像石研究很少涉猎到的一个问题。目的是把“汉画像石的兴衰”这个问题置于精神生态的变迁之中,从墓葬装饰图像的转换中透析出时代精神以及民

4、族精神的演变。要找出汉画像石与时代精神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这个想法在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那里得到了佐证。克罗齐在1893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艺术浓缩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提出了历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艺术也是历史的重要论断。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研究,不是作为政治事件的编年史,“而是作为从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的情感史和精神生活史来理解。”3)按照克罗齐的说法,艺术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的被动感受,而是精神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活动的产物。我想,对这种“精神创造”的认识,显然要高于对“被动感受”的认识。

5、汉代是我国民族精神确立的时期,汉画像石浓缩了汉代的历史,它的兴衰折射出汉代时代精神的演变过程。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既要置身于汉代人的历史情境,又要结合我们当代人的现实情境。汉画像石既是汉代人精神创造的真实写照,同时由于它是世界墓室装饰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它又代表了贯穿于人类精神始终的永恒追求。因此,我们应当把对汉画像石的认识,置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乃至人类精神的创造过程之中来加以研究。只有这样,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才能够跨越“艺术作品本体”的感性欣赏,达到“探索一个时代的复杂灵魂”的目的。一、艺术比

6、较中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石作为人类共享的艺术品,与其他国家同类艺术相比,本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其表现形式也没有高低之谈。我们把它置于不同国别同类艺术的比较中,就是要分辨出汉画像石的特殊价值。从古埃及到苏美尔,其陵墓都有大量的精美石刻浮雕,墓室用石刻浮雕作装饰是人类在思索生死永恒主题时常见的手法。中国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表示自己的信仰并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青铜文明,古代中国墓室以石刻浮雕作装饰大约晚于古埃及和苏美尔三千多年。值得注意的是,早熟的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后来被其他文明所代替,而汉代奠定的中

7、国文明却延续至今。古代中国墓室石刻浮雕晚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支配人们精神生活走向的古代中国的宇宙观,长期保留有鲜明的原始思维的特点。这就表现在:第一,中国缺少完整故事形态的远古神话,汉民族没有长篇史诗,只有几个少数民族有史诗。而中国神话之所以支离破碎,鲁迅先生认为“其故尤在神鬼之不别。天神地祗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祗。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4)与中国这种“连续性的文明”相比,苏美尔文明的宇宙观“有一个与人截然分开的神界,这些神具有造物的力量,包括创

8、造生命的力量……这个突破性的文明,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个最重要的源泉。”5)在西方,人神两分,神职人员始终能够与国王相抗衡;在中国,“人神淆杂”,神职人员只不过是专制统治的奴仆。这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后来的希腊神话能够成为欧洲人文精神的一个历史来源,而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化精神并未能成为一个历史发展的链环”。6)中国古代神话不仅支离破碎,而且神话图像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比如汉画像石中的主神西王母图像,从最初的恐怖神演变为后来的慈母神,最后到了汉末建安年间兴盛期的的神兽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