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ID:13212956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1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复习提纲_第1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复习提纲_第2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复习提纲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指导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醒过来了;2、指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站起来了;3、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和。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第一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1)经济上: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各派救国方案的失败。(3)思想上: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个人:孙中山个人

2、的转变)(4)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2、提出同盟会的成立(1)时间1905年8月(2)机关报《民报》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3、内容(见教材)4、评价(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2)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3)在它的指导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三民主义思想对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3、。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1)孙中山接受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失败教训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广州)核心内容: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3、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民族主义:对外突出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关注国计民生4、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相同点:1、性质:都是孙中山

4、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2、内容:都以民权为核心3、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4、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不同点:1、内容不同:民族主义--旧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新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旧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  新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府.民生主义--旧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反封建革命性增强。2、影响不同: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

5、重大推动作用;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内容的异同点: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材料二:“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

6、的变化?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认清帝国主义面目,提出明确反帝主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只是些抽象的概念民权具有普遍性、具体性和可行性4.评价A、进步意义: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

7、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②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B、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提出:中国同盟会的组建,以及《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