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调研

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调研

ID:13377270

大小:57.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22

上传者:U-3743
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调研_第1页
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调研_第2页
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调研_第3页
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调研_第4页
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调研_第5页
资源描述:

《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调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石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调研一、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概况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重庆的要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突出抓好以“菜”(辣椒、莼菜为主的特色蔬菜)、“药”(黄连为主的中药材)、“畜”(长毛兔为主的草食牲畜)为主的三大特色种养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以“绿色为本,特色为魂”的县域经济框架初步构建,辣椒、长毛兔、黄连、莼菜等已成为市内外知名农产品,其年产值均已超亿元。(一)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特色明显。“菜药畜”三大产业构架基本形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石柱辣椒从农家餐桌上的一碟小菜,形成了一个覆盖大半个县,成为几万农户主要经济收入之一的大产业,2006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覆盖21个乡镇,惠及6万多农户,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5元,成为川渝鄂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基地县;莼菜面积由2002年的3000亩扩大到1.1万亩,其中有机莼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规模位居全国仅有的三个基地之首;魔芋、食用菌等特色蔬菜产业也正在兴起。人工种植中药材在地面积由2002年的10万亩扩大到25万亩,其中:黄连面积由3.5万亩扩大到5万亩,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20- 何首乌、佛手从无到有,种植面积均发展到2万亩;山茱萸面积由5000亩扩大到5万亩;三木药材(黄柏、厚朴、杜仲)由1万亩扩大到6万亩;前胡、紫菀、金荞麦等草本药材种植面积也稳定在每年1万亩以上。长毛兔稳定圈存规模250万只,年产毛1100吨,保持了全国“长毛兔第一大县”的地位;通过优良品种引进、杂交改良本地品种、快速育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已实现肉牛存栏12.4万头、出栏4.8万头,山羊存栏8万只,出栏5.6万只,均比2002年增长30%以上。烤烟产业通过转变生产模式,实行专业合作社生产,提高了效益,达到了群众、企业、党政三满意。香料基地面积由2000亩发展到1万亩,其中:直杆蓝桉0.7万亩、香桂0.2万亩、花椒0.1万亩。蚕桑产业走出低谷徘徊局面,形成稳定的发展态势,2006年发种2.21万张,产茧1.24万担。建立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20万亩,森林食品基地9万亩。(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县是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县。2001年以来,先后通过了“石柱黄连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石柱黄连”产地认证,《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石柱黄连》国家质量标准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并发布实施,实现了我市县级制订国家标准零的突破。启动实施了500亩集中草药资源圃、中药科研科普、药用植物观赏、特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黄水药用植物园建设。强化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基地建设和申报认证工作。全县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农产品共8项,面积15647.67公顷-20- ,产量170110吨;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共2项,面积120公顷,产量2000吨;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共3项,面积140公顷,产量2400吨。分别制定了辣椒、莼菜、牛肉、羊肉、银杏等13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114个,完成“石柱黄连”地理证明商标和“石柱红辣椒”等集体商标注册,其中“神农”黄连、“山之纯”莼菜、“川龙王”白酒获市级名牌农产品称号。在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无公害养殖、种草养畜、配合饲料应用、秸秆加工处理、庭院养蜂、畜禽疫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长毛兔仔兔存活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推广了蚕桑大棚省力化养殖、烤烟大棚漂浮式育苗等实用农业科技。2003年10月,我县与西南大学通过采取“一院一镇一部门”产学研对接和派驻晚霞专家组等措施,形成了“县校合作”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完成了一批重点产业的项目策划、科研、新技术培训推广等,成立了黄连、蜂、长毛兔等科研所和教学实践基地,西南大学的专家学者常年深入我县农村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教学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生产技能,而且大大地增强了他们的科技意识。2004年我县与江津、铜梁一起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积极推进“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公司+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20-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齐头并进。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63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个(市级4个,县级19个),中介组织80个(专业合作社60个,专业协会20个),专业市场3个,农村经纪人2560个,农村专业大户890户。引进大型国家级龙头企业-涪陵太极集团入驻石柱发展中药材产业;引进重庆小天鹅集团、重庆三九集团、重庆瑞洋集团、重庆德庄集团、重庆农垦集团等8家市级龙头企业进驻我县从事辣椒、草食牲畜、黄连等产业建设和系列产品加工开发。培育壮大了石柱长源林业开发公司、富民农业开发公司、黄水供销社等一批县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辣椒、中药材、长毛兔等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发展迅猛;龙沙农业生态综合示范园区、梦圆农业有限公司、兴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园区制、业主制农业不断涌现;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规模不断壮大。改扩建了全国唯一的黄连专业市场--“中国黄连市场”,年交易量占全国的80%,成为全国黄连的集散地,长期主导着国内黄连市场价格。同时建立了“中国石柱网”和“石柱黄连网”等十多个互联网站,成为直通全球的窗口。水果、蔬菜、畜禽、蛋奶等鲜活农产品实施了运销优惠政策,构建了农副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呈现蓬勃生机。(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我县始终坚持“山、水、林、田、路、电、气”-20- 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点带面实施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水利和电力建设、低产田土改造、土地治理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了全县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在国家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小微型农机具逐渐普及。通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人畜饮水、烟水配套等项目的实施,农村交通、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尤其是去年“7·5”洪灾和特大干旱后,我县痛定思痛,在去冬今春切实加大了水毁工程和水利设施的修复整治力度,已完成投资17900.45万元,修复整治水利工程1181处,其中水库1座、山坪塘350口、蓄水池520口,新建烟水配套蓄水池68口,增加蓄水2.4万立方米,整治排灌渠系216千米,修复和新建机电提灌站7处,恢复改善灌面3.6万亩。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新修村级公路427千米,硬化村道路15千米,硬化人行便道90千米,硬化院坝7.8万平方米,新建设“富民家园工程”沼气池900口,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8个,全县3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推进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逐渐显现。-20- 截止2006年底,全县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94户,总产值55480万元、增加值17610万元、销售收入58846万元、入库税金3198万元,从业人员3589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上培植对象企业19户,2006年底总产值38072万元、销售收入36445万元、利润850万元、入库税金2588万元、从业人员2131人。产业范围包括生猪、牛羊肉加工、兔毛加工、丝绸加工、单宁酸生产、猪鬃加工、莼菜、辣椒、黄连、中药材、啤酒生产、木料加工、饲料加工等。龙头企业经营收入达55476万元,中介组织销售收入达13500万元,专业市场交易额实现23000万元,带动农户11.4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9840万元。二、主要做法(一)坚持以集约经营为支撑,加速基地规模化。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中,我们始终抓住规模经营不放松。第一,高起点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集中布局重点乡镇,搞好连线成片开发和核心区建设。第二,大力发展业主制农业。制定出台农村种养业大户标准及扶持政策,鼓励种田能手、专业大户通过承包、租赁、拍卖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发展种养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促使土地向业主和种养大户集中。重庆科力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大歇乡双坝村大龙组、邓家组租用259个农户的土地800亩建设花椒基地,带动本村和临近村组70余户种植花椒近100亩;王家乡花园村支书带头租用40亩土地建设花卉种植基地,带动46户花卉种植大户、群众357户种植花卉近1000亩。第三、实行区域化布局,促进基地规模化。根据全县不同海拔的自然条件,合理布局产业,基本形成了“七跃山上药材成林,牛羊成群,烤烟成片,莼菜成坝;百里长廊辣椒似海,兔毛如山;库区乡镇佛手飘香”的产业发展格局。(二)-20- 坚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鼓励和引导多主体创办、多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在税收、用地、用电、信贷、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优惠,每年对1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成立了辣椒、中药材、长毛兔、花卉、生猪、蚕桑等20个专业协会和60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主要依托龙头企业或市场把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稳固的生产基地,农户按照合作社的订单进行生产,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良种、技术、加工、销售等配套服务,建立“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建设示范基地、搞活农产品经营和提供信息技术,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三)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推进农工贸一体化。第一,抓“外引”。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引进13家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系列化加工,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基地农民增收。先后引进了重庆农工商集团控股重庆石柱黄连有限公司实施黄连GAP推广和黄连市场营销;重庆祥飞(实业)集团收购石柱丝厂重组重庆祥飞石柱丝织有限公司带动蚕桑产业发展;重庆小天鹅集团创建的重庆小天鹅百福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周-20- 君记火锅食品有限公司独立投资建成的重庆香水火锅有限公司、重庆壁山酿造厂迁址龙沙重建的重庆怡留香食品有限公司均是从事以辣椒为主要原料的酿造调味品企业;重庆瑞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的重庆瑞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石柱肉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实施石柱县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带动3-5万农户年养殖肉牛30万头,出栏10万头以上。今年即将引进北京菲菲森旺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县实施百万亩林业产业化项目和英国阳光公司在我县实施30万亩生物柴油麻疯树基地项目。第二,抓“内培”。出台了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明确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和强化领导的工作措施。坚持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龙头企业制度,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每年争取市级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资金、移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相关项目资金500万元以上用于龙头企业技改、新产品研发、标准化认证以及产业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业主已争取到三峡产业发展项目基金4548万元。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县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及监测管理办法,明确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本条件和申报认定程序、龙头企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动态管理监测办法等。通过企业自愿申报,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已认定的县级龙头企业有19家。第三,抓“技改”。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先后实施了东田药业GMP认证和生产线技改扩容、中药材公司和医药公司的GSP认证、重庆祥飞石柱丝织有限公司的织绸生产线增容技改、重庆石柱宏达畜产品有限公司新增制刷和染色猪鬃生产线等20余个技改项目,“宏达牌”猪鬃刷、“福吉利牌”莼菜、“祥飞牌”丝绸等产品已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出口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各国。第四,抓“联结”。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20-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共建基地。石柱长源林业有限公司已与六塘、大歇、龙潭等6个乡镇的3000多农户联营造林45万亩。由公司出资造林,农户以土地入股,经营收入按比例分成,同时与涪陵太极集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稳定的订单组织基地农户采取“药+药”、“林+药”模式大力发展前胡、紫菀等草本中药材品种1.3万亩和黄柏、厚朴等木本中药材品种2万亩,并牵头组建了7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石柱县医药公司在西沱、黎场、沿溪、王场四个乡镇通过合同订单的形式建立了佛手种植基地2万亩,并牵头组建了3个佛手专业合作社和1个佛手协会。石柱县富民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其国有控股公司的作用,在县辣椒办和县供销社的指导下成立了全县辣椒专业协会,为全县辣椒生产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生产技术培训,统一对外推介招商,采取合同订单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措施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全县辣椒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已达到18万亩。目前,全县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达到100余家。(四)坚持以农业科技为推动,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第一,加强科技信息指导服务。充分运用与西南大学实行县校合作的科技平台,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市作物所、重庆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狠抓科技研发、推广和培训,抢占科技制高点。经常邀请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深入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赶场”、“信息咨询”等活动,实施“-20- 绿色证书”工程,从农业部门抽派技术骨干到有关项目乡镇蹲点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第二,加强试验示范推广。鼓励龙头企业和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创办、领办或联办各类农业示范基地。重庆瑞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石柱肉畜产业发展公司在西沱镇建立的“石柱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可年出栏优质肉牛5万头,成为全县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和肉牛养殖技术培训示范基地。石柱中药材公司2001年开始对何首乌进行人工栽植试验,2002年进行小区示范,2003年开始全县推广,现已发展到2万亩,并由公司完全投资在悦崃镇寺院村租地300亩建立了何首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何首乌GAP认证的科研基地。重庆石柱黄水供销有限公司在枫木乡建立的2000亩莼菜基地和重庆福吉利莼菜加工厂在冷水乡建立的1000亩莼菜基地均通过了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第三,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工作原则和“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的要求,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搞好-20- 宣传和组织实施已颁布的农产品国家质量标准、行业标准、市级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牵头指导龙头企业完善企业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规程、质量管理措施,引导品牌农产品创建主体积极注册农产品商标,并鼓励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申报市级著名商标和国家级驰名商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业主给予扶持,对获得县级、市级、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市级著名商标、国家级驰名商标、申报GAP成功的或申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成功的业主企业进行重奖,同时对牵头的单位进行奖励。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深感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体现在:一是民贫县穷,扶持乏力。近几年来,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地增长,但总量仍然较少,农民对生产的投入能力较差。县内工业不发达,县级财政拮据,每年对农业和产业化建设的投入显得较为乏力,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不够。二是企业实力不强,带动力弱。我县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都不很强,难以对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三是农民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民的文化综合素质较差,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对新技术的推广、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和转化能力都很差,生产水平难以在短期内有较大提高。-20- 四是业主和农民守约差。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实施订单农业的过程中,业主和农民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不讲诚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业主不按合同所规定的技术、资金投入等进行履约,农民不按合同所规定的产品质量要求的价格及收购等进行履约,双方存在诚信危机。五是龙头企业信贷环境不宽松。尽管实施农村信用工程为全市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但农业产业化的主体--龙头企业要争取信贷支持非常困难。从客观上来分析,龙头企业通过租赁、购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其厂房、住宅属临时土地使用性质,无法进行信贷担保。从主观上讲,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存在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收慢、自然风险大等特点,转产较慢,比较效益不明显,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六是“以农招商”效益不明显。其制约因素是: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农民文化素质差,法律、科技意识淡薄,往往使许多工商业主望而却步。七是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①基地规模小、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②拉长产业链条难,“一断二短三恶性”占相当比例。(一断,指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分别在不同利益主体手中实现,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相互形成断层,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二短,指多数农副产品仍然停留在卖原料上,通常只有一个“链条节”,即使加工,-20- 也只是初级加工、粗加工,顶多两到三个“链条节”,就囫囵卖了;营销距离也短,绝大多数就地出售,出本地的不多,打出省界、国界的更少。三恶性,指农副产品同城倒卖、坐地贩销、互相杀价等恶性拉长产业链条的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③扩大经营规模难。目前,多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都未形成规模,专业种养大户和加工企业集团少。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所致。2、在项目申报、实施、管理与对产业发展的实际带动和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中主要反映出以下问题:一是对产业发展带动性不强。一方面是部分项目争取的目的和动机不纯,不是为了真正发展一个产业而争取项目,而是为了争取资金而要项目;另一方面是扶贫项目太注重对农民的资金投入和补助、补贴,产业化资金、百强镇资金、农综开发产业化资金等则主要针对龙头企业的技改扩容和产品研发,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良种繁育与研究、优质品种保护、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研发与宣传、市场开拓和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项目虽然实施了,但对产业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二是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撒胡椒面”-20- 、照顾情绪和照顾关系严重,不能将项目实施与扶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今年发展这个,明年发展那个,有的产业刚起步就因缺乏必要的项目扶持而夭折,最后形成产业扶贫扶持的多、项目实施与目标任务完成较好,但成规模、能给农民带来稳定收入、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市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较少。三是项目申报、评审制度不健全。一是部分项目太注重“扶贫”而增加了“行政”的份量,对项目缺乏认真的策划和科学的论证,发展思路不清楚、技术路线不明确、科学预见性差,一个好的、长效的项目因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而盲目扩大规模导致过早的夭折或滞后发展;二是部分项目太注重“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忽视了制约产业发展“瓶颈”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三是部分项目有“嫌贫爱富”倾向,条件好的项目易于获准,条件差但发展潜力大、扶贫带动好而短期难以显现的项目很难获准实施;四是存在着市上几个部门分割管理项目资金和项目审批的问题,也有一些项目业主避开县里直接到市上争取项目的情况,基层开展工作感到困难。四是资金使用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产业扶持离不开科技,科技的推广应用离不开乡镇和相关部门,而产业扶持项目资金在科技推广与奖励方面的投向几乎为零;另一方面,资金使用与报账程序复杂,若无其它资金垫资或业主先期投入,很难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四、今后工作的思路随着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的形成,石柱处于“一圈两翼”中心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更加显现,将成为“面向东部、承接‘一圈’、互动‘两翼’”-20- 的战略新枢纽。我们将抢抓发展新机遇,建设渝东新枢纽,积极融入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农业特色产业而言,重点是要做好“绿色+特色”产业文章,形成构建“渝东新枢纽”的经济支撑。一是要巩固壮大特色种养业。在稳定发展烤烟、蚕桑、肉牛、山羊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以辣椒、莼菜为主的特色蔬菜,到2011年,辣椒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基地县”;加快发展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建成“重庆市最具特色的优质中药材基地”;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柱长毛兔地方品系,保持全国长毛兔第一大县的地位。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重点推进辣椒、中药材、畜牧和林产品等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市场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大中专毕业生、机关干部投资兴办农业实体,积极扶持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的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要着力抓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办就办个大产业,建就建个大龙头、上就上个大项目”的思路和“规模大、档次高、带动性强”的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主要由龙头企业、业主实施的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项目。四是要推行五种发展模式。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20- 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公司+公司”等五种发展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行产销合同制,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各自的行为,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利润二次分配等方式,确保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以及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五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培育和发展高素质的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一要大力扶持规模大、起点高、技术新的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和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二要坚持“大中小型并举,高中低档并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坚持“谁有能力谁发展,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20- ,一视同仁扶持不同所有制的龙头企业;三要通过市场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及众多的社会资金注入,增强现有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四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协作,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五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素质;六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现有企业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要使一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中小企业和供销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混合型企业,发挥出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和密切联结农民的优势,转变成龙头企业;要使一批以农业初级产品为原料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战略转移,转变成龙头企业;要使一批以外向型经营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发挥基地和加工车间在国内、市场在国外及对外贸易上的综合优势,转变成龙头企业。与此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和各种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专业大户等,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七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形成直面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要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一些科研机构、围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开展科技攻关,使龙头企业的生产技术保持领先地位;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研人员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围绕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创办龙头企业,发挥其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短、信息量大的优势;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提高龙头企业科教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产权联结关系,通过技术入股,可以直接参与龙头企业的管理,龙头企业也可入股科研教学单位,使其为龙头企业的技术攻关提供定项服务。五、对策及建议(一)建议将石柱纳入市级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县。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其重点和难点在两翼。而石柱县是重庆市“两翼”地区唯一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三峡库区于一体的区县,随着全市“一圈两翼”战略的实施,石柱将-20- 成为全市面向东部、承接“一圈”、互动“两翼”的渝东新枢纽,具有明显的特色资源优势、特殊政策优势和特殊区位优势,因此将具备市级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条件,为全市“一圈两翼”和和谐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二)建议进一步出台民族地区重点产业的帮扶政策。建议市上调整市级农业发展资金、产业扶贫资金、产业化资金、百强镇建设资金、农综开发产业化资金、民族发展资金、三峡产业发展基金等农业产业扶持项目资金的补贴使用范围并重点向民族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倾斜,年度安排给渝东南少数民族区县的平均额度应超过全市区县平均额度的20%以上。国家扩大三峡产业发展基金和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规模,延长实施年限。坚持扶持产业就是扶持农民,只要对产业发展有利,最终给农民带来实惠和效益,都应纳入产业资金补贴使用范围。(三)建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和经营致富的能力;二是加大对农口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和交流工作,促进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四)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重点是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层级,降低贷款门槛,-20- 增加贷款总量,协调降低担保手续费,出台渝东南民族地区适度发放动产抵押贷款优惠政策,解决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帮助民族地区改善融资环境。在扶贫贴息额度的指标下达上,不应和其他区县一样实行切块下达,而应对涉农产业化项目倾斜支持,不受计划额度限制,应贴尽贴,支持渝东南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五)建议把石柱列入重点支持对象。鉴于石柱是重庆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县,希望市上把石柱与主城八区对口支持库区八大县(区)同等对待列入重点支持的对象,责成部分市级机关、科研院所、大型厂矿企业对口支持和帮扶,把石柱县纳入特色产业重点县扶持,以加快我县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加快我县的库区产业发展,进一步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的繁荣稳定,与八大重点区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六)建议市上扩大农机购机补贴范围。在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好国家现有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同时,延伸到机电提灌机械、植保机械、脱粒机械、运输机械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以大力引导和增强农民、个体联合组织发展农机的积极性,以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七)建议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上应尽快制定《重庆市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办法》等法规,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登记管理办法、税收优惠办法、金融支持办法等-20- 政策规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希望市级有关部门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示范建设的支持力度,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作者单位:石柱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办公室主任-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