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浮躁读书笔记

贾平凹浮躁读书笔记

ID:13387885

大小:3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2

贾平凹浮躁读书笔记_第1页
贾平凹浮躁读书笔记_第2页
贾平凹浮躁读书笔记_第3页
贾平凹浮躁读书笔记_第4页
贾平凹浮躁读书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贾平凹浮躁读书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贾平凹浮躁读书笔记篇一:读贾平凹的《浮躁》有感读贾平凹的《浮躁》有感读完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知是受金狗的感染而浮躁,还是我心本就浮躁。小说中金狗是州城报社的一名青年记者,曾将一篇报社不敢发的文章寄到《人民日报》并因此整倒了一名县委书记而声名鹊起的年轻记者。他年轻气盛,一心想干一番事业,首战告捷后还想继续以笔为武器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作战,但他想错了。他只是一名小小的记者,远远强不过强大的政治势力,作为一个记者,看到官官相护、官商勾结的丑恶现象,他有口难言。他坚持职业道德,坚持社会正义,但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受伤害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他的笔不愿写逢

2、迎政府的歌功颂德的文字,最后,他只好离开记者这个舞台。看到这里我不免思考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呢?“浮躁”真的是记者的克星吗?当金狗把精心修改后的文章呈给报社领导,领导看完后竟以不符合当前宣传口径而压下来,索要也不给。“当前宣传口径”是什么呢?难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还要受“宣传口径”的制约吗?很显然,“宣传口径”是为政治服务的,就跟报社总编跟金狗说的那样“我们的报纸是干什么的?是党报,是党的喉舌,它区别与香港的私人报馆,愿意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了?”报纸是党的喉舌,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得为党的政治利益说话,这便是所谓的“宣传口径”。在这个“宣传口径”的限制下,记者只能

3、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字,以迎合政府政治利益的需要。可是在一个社会的变革发展时期,纵然有很多先进的典型和成功的范例,难道就没有个别失败的例子吗?难道就没有腐败现象出现吗?一味的歌功颂德,不敢正面披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就好像讳疾忌医一般,那么新闻的宣传还有何意义呢?记者的劳动还有何价值呢?有人把小说中金狗屡屡受挫归结为他太“浮躁”,认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客观冷静而不应该太浮躁,那么什么是“浮躁”呢?在现世社会中,“浮躁”被看做是一种病态心理的表现,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浮躁的表现之一便是发牢骚。小说中金狗被总编说成是

4、一个浮躁的人,不过他也确实浮躁。他为什么浮躁呢?首先,因为他年轻。年轻人初出茅庐,经见大世面,自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他豪情满怀,希望有所建树。其次,是他来自从村,始终记得他是矮子画匠的儿子,是农民的儿子,跟单位其他高干子弟相比,他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但又想在业绩上超过别人,证明给人看他并不差。第三,是因为他是一个记者,他手中的笔和记者证给他书写社会的权利,于是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搅动着他年轻的心。人生理想、家庭出身、工作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处,最终铸就了一个浮躁的金狗,他爱发牢骚便是浮躁的证明之一。金狗发牢骚并不是简单的唠叨几句完事,因为他是一个记者,

5、所以他把满腹牢骚写进稿件之中,他以这种方式评价社会、监督社会,但并不是所有的牢骚都被社会认可,甚至是绝大多数牢骚都不被社会(并不是指真正的人民大众)认可,在这种压抑中,作为记者的他只能更加浮躁。可是“浮躁”真的只是一种不良情绪吗?我认为不然,记者应该有一定的“浮躁精神”。我把“浮躁”称为一种精神,是因为我认为它于新闻记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因为“浮躁”的最大对头就是安分守己、按部就班,然而,一个安分守己、按部就班的记者是绝对不会写不符合宣传口径的稿子,也绝对不会违逆领导的意思去做“多余”的私下调查,那么新闻的宣传价值也就无所谓存在了。但假若他有一点点“浮躁精神”,

6、他就会看不惯那些堂而皇之的官僚作风,看不惯那些官商勾结的丑恶行径,看不惯那些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为“浮躁”,他敢于盲动冒险,凭着满腔正义和激愤,借着一支小小的笔,他将所见所闻所感化作一纸“牢骚”,如若见诸报端,必会引起关注,如若有幸被有关政府部门重视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话,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新闻的价值也会因此体现出来。其次,“浮躁”也是一种进取心理的体现。小说中金狗跟考察人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我觉得,烦乱中有他好的一面,就是要求振兴的内心骚动。就是发牢骚,也未必不包含某种合理要求。”发牢骚,包含着某种合理要求。人只有在感到不合理或不公平的时候才会发牢骚以

7、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怒,希望得到舆论的同情与理解并改善这种不公平,这些控诉和要求于发牢骚者而言都是合理的,这种是个人的浮躁。记者是个特殊的职业,他是大众舆论的代言人,他的话必要代表群众的所思所想,因此一个记者的牢骚便是群众的牢骚,这样就上升到社会的高度了。如果记者的话揭示社会问题,反应不良现象,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排斥种种现象,那么这个问题便需要引起重视。这时,便需要有“浮躁精神”的记者,敢于“发牢骚”,一旦这种牢骚见诸报端,那么原本小范围的振兴呼声或进取之志便会引起大范围的共鸣,当这个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便成为一种思想潮流,这时宣传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