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特大桥水中墩沉降观测方案

岷江特大桥水中墩沉降观测方案

ID:13456207

大小:1.45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2

岷江特大桥水中墩沉降观测方案_第1页
岷江特大桥水中墩沉降观测方案_第2页
岷江特大桥水中墩沉降观测方案_第3页
岷江特大桥水中墩沉降观测方案_第4页
岷江特大桥水中墩沉降观测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岷江特大桥水中墩沉降观测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1、概述...........................................-1-2、编制依据.......................................-1-3、沉降变形测量点布设方法.......................-1-3.1水准基点的布设..............................-1-3.2工作基点布设................................-1-3.3沉降变形观测标的布置与安装.................-2-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

2、技术指标.......................-3-5、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4-6、沉降观测频率要求...............................-7-7、质量管理体系及制度.............................-7-8、保护措施和制度.................................-8-8.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8-8.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标识、保护..........

3、.......-8-1、概述无砟轨道对桥涵施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施工中加强观测对保证结构物及过渡段的施工质量非常重要。只有制定切合实际的观测方案以及严格的观测程序,才能得到有参考价值的观测数据。才能有效的对桥涵的沉降进行合理的评估。水中观测墩主要以跨河连续梁、钢梁为主,其中17号、18号墩处于主河道内,长年过水,15、16号墩汛期过水,无法用普通的水准测量进行沉降观测,为了保证沉降观测工作按设计要求顺利进行,满足沉降评估工作的要求,现设计此方案。2、编制依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

4、B/T12897-2006)《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3、沉降变形测量点布设方法3.1水准基点的布设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使用设计单位提供的深埋水准点、BM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基准点以及加密水准基点。3.2工作基点布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要求,在水准基点间进行工作基点加密,工作基点布设在稳固可靠便于观测的位置。工作基点埋设标准参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CPI级控制点埋设,采用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见图3.1;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见图3.2。3.3沉降变形

5、观测标的布置与安装承台观测标按照《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有关技术要求埋设,墩身观测标按规定在桥墩墩身左右两侧布设预埋件用于安装精密棱镜(或固定反射片),安装时要确保预埋件稳固、牢靠;棱镜安装紧密,方向正对仪器,并高于水面以上,便于仪器观测。如图所示: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根据《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及《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确定沉降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5、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5.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

6、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沉降变形观测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结合沉降评估实施细则施测。采用双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5.2沉降变形观测网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水准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5.3由于现场条件观测限制(由于受桥墩与河岸边相对位置等条件的限制,个别水中墩与河岸的距离大于50m等),观测时无法满足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主要技术要求(前后视差超限≤1.5m、最低视线高度≥0.5m、前后累计视线差≤6.0m、视线长度≤50m等),故采用不量仪器高和棱

7、镜高的高差差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法传递。为确保沉降数据的准确性,须采用固定仪器、固定测站安置位置的方法进行。首先架设仪器与测站位置1处,测出基准点1与基准点3之间距离L、基准点1分别与15号-18号墩左线沉降观测标之间高差△h15、△h16、△h17、△h18,距离L15、L16、L17、L18,基准点1与基准点3之间高差△H实测,已知基准点1与基准点3之间的理论高差△H理论,由公式1得出:△h=△H实测-△H理论,------公式1由公式2得出△h均△h均=△h/L-------公式2由公式3得出△h改15号墩:△h改15=△h*L1

8、5/L16号墩:△h改16=△h*L16/L17号墩:△h改17=△h*L17/L18号墩:△h改18=△h*L18/L----公式3由公式4得出△h实际15号墩:△h实际15=△h15+△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