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ID:13509890

大小:3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3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1页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2页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3页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4页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多精品资源来自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主要指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的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1]实验——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能简单、明了的突出主要因素,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它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2]  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教师真正的探究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一、挖掘实验内涵,切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媒介。那么一个演示实验是否成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多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等其它教学辅导材料;如: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在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Ba2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8H2O和NH4Cl的反应装置由烧杯改成塑料袋(如下图)在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传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

3、深切的感受到热量的变化,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上)  (结合教材兴趣实验改进)        2.多改进,对环境有污染且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加以改进,尽量做到无污染、无浪费;如:蔗糖与浓硫酸反应我做了如下改进:改进后既可以避免SO2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检验产生的SO2,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3.多实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通过实验验证一些自己或他人的想法,从而提高探究能力;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4.多总结,及时把自

4、己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和心得体会;变分组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分组实验是为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的理解而设置的。一般情况下都放在一个章节之后,验证学过的一些结论,他的好处在于规范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但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神秘感。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我们不妨放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就直接做,比如学习元素周期律一节时,我在平行班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新课时做实验,先让学生亲自做镁、铝分别与水、盐酸的反应,然后对比反应的现象、分析反应的产物及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

5、些,但学生的兴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镁和铝金属性的强弱,并总结出金属性强弱的判定方法,过后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演示实验一边讲解,但学生兴趣明显减弱,过后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能靠死记硬背,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探究欲望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6、探究欲望。但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家用“冰袋”的制作、“检验发酵粉加水或加热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白纸显字”、“酸雨的检验”、“吹气生火”、“指纹检验”等,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学习能力。二、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一个好的问题对整个教学都相当重要。在讲述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

7、了解SO2的性质,然后提出如下问题:(1)SO2与CO2有那些相同点?(2)SO2与CO2有哪些不同点?(3)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SO2和CO2,并指出哪些方法较好?  学生能很快对两问进行回答,回答问题时则多数人局限在化学性质中的品红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以及物理法中的密度比较上,这时我进行了适时引导,让学生结合问题,思考时尽量从二者的不同点出发,并动员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最后总结得出如下方法: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化  学  法编  号药  品  或  操  

8、作现象及理论依据结   论A品红溶液或湿润的有色布条观察品红、布条是否褪色(SO2具有漂白性,CO2则无漂白性)褪色的是SO2BPH试纸PH值的大小(H2SO3是中强酸,H2CO3是弱酸)PH值小的SO2C酸性高锰酸钾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