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试题二

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试题二

ID:13556059

大小:15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3

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试题二_第1页
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试题二_第2页
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试题二_第3页
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试题二_第4页
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试题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试题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www.ks5u.com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辽宁省六校联合体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目。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

2、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阀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管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

3、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

4、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鄘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1.“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

5、”,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A.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B.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C.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D.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做民间传说的背景。2.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其余三种含义不同的一种天象是()A.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B.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C.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D.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指向东方。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6、.古代的神话传说和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的水平。B.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诗歌的繁荣。C.夏商周三代,对大火天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了解日益深入。D.子午线的测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吏道邓牧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

7、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

8、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