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概论论文

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概论论文

ID:13593419

大小:20.2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3

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概论论文_第1页
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概论论文_第2页
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概论论文_第3页
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概论论文_第4页
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概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概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概论论文儒家文化及其现代意义学号:A07110307班级:电气1102姓名:赵欣儒家文化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其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儒家思想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意义以德治国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

2、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

3、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指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基本和核心地位,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看待、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实践路径就是为了实现其价值目标所主张的基本途径;表现形式就是他们认为能够在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反映他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的具体制度规定和道德规范及有关的具体行为。如“克己复礼为仁”,其中的“仁”就是价值取向,“克己”是途径,“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具体指的就是西周时期“礼制”、“礼仪”的种种规定和规范。按照这一方法进行分析,至少以下几个

4、方面的内容都属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第一,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尊重人的生命。自从人类成为智识动物后,对人自身、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便进行着不断的思索与探讨,不同类型的文化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回答。在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之前,只有中国文化对人的现实价值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比如,基督教、佛教都主张人们放弃现实世界的利益去追求虚无飘渺的天国世界、佛性世界,在实质上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在不同时期其程度有很大区别),而在中国,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生存在现实世界的意义,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

5、一乐也”。中国古代的“天命论”,把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看成是上天安排的结果,是老天爷意志的体现,这种说法虽然与宗教的上帝创世论有相似之处,但与其他文化中的上帝却有着重要的区别。其表现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天”虽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它更多更主要地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我们今天讲的自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如孔子就明确地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说,上天是用诸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存在和变化等行为来表示它的存在和意志。“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缩并不是要人们去追

6、求天国世界,为“天”献身和殉道(像其他文化中的宗教所宣扬的那样),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天生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使人有生存的条件,“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第二,主张顺应和合理地满足人的欲望。对人类的本性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的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区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类的本性没有采取诅咒式的态度,而是在肯定和承认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对人的欲望予以合理的满足。如对“性”的问题,儒家认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

7、焉”,人们的这种“大欲”应该得到合理的满足。对此,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最为精彩。孟子劝齐宣王推行王政,齐宣王担心自己有好色的毛病不能推行王政。孟子认为,如果齐宣王能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也让老百姓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那就是王道的表现,“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因为这一原因,在以往几千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中国人的性观念是相当开放的,直到唐朝时,寡妇改嫁都被看作是正常的。只是到宋代理学兴起后,中国人的性观念才由开放转向封闭,对“性”才有了种种的不合理禁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基本价值倾向上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相比之下,世

8、界其他多种文化中,都有过对作为人的本性的“性”进行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