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ID:1368863

大小:3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1

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_第1页
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_第2页
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_第3页
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_第4页
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_第5页
资源描述:

《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者:乔清举《光明日报》(2015年08月01日 10版)    编者按     6月18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二十四场在青海玉树举行。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乔清举作演讲,并与现场150余位观众进行了互动,来自全国的387万网友收看了节目,23.7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现摘编乔清举的部分精彩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今天主要围绕儒家生态智慧讲四个方面:第一是介绍儒家生态基本内容;第二是对“天人合一”的概念做一个探讨

2、;第三是对儒家关于自然的道德维度、对待自然的想法做个介绍;第四是说明一下儒家生态文化的当代意义。     儒家生态智慧的基本内容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儒家生态智慧的基本内容。儒学的生态思想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一”是“一个原则”,即天人合一;“二”是这个原则中“天和人”各是什么,什么是“合”,怎么合?这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三”是儒家对待自然的“三种维度”7,一个是宗教,一个是道德、礼治,一个是政治、法律;“四”是儒家对于动物、植物、土地、山川等“四种自然对象”的生态性认识。     “天人合一”的概念    

3、 下面我们讲“天人合一”,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粹概述。     关于天地人关系,儒家文化里面也有很多具体的说法。《易传》主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凶。”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提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这些都是十分明确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们先讲第一个说法。什么是“大人”?在传统文化里,大人是有一定知识和道德,有一定官职,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我们现在讲德才兼备,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领导干部之德是要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里面包

4、括“生生”的内容,这恰好就是生态的理念,所以领导干部的德里面也包含有生态文明建设因素。在当代,包含着为社会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产品的职责。     第二个说法,“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和人是统一的。“际”是两个物体交界、相连的地方,这个命题说明,人和天是一体的。 7    第三个说法“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这是讲人的修养。“因明致诚”是通过自身智慧去领会,去理解天道天德。我们讲德才兼备,在传统文化里面,德和才不矛盾,德的修行可以启发才,启发智慧。     下面讲“天”。天在古代汉语里面有时候叫“天”,有时候叫“天地”

5、,单独叫“天”的时候包括天地,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的含义。总体上讲,“天”指自然界,是指一个以生生不息为目的的过程。     “天人合一”的命题里面,人是一种德性主体、责任主体,承担着对于天地万物的责任、使命。德性主体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什么是“合”?如何合?“天人合一”的“合”,它得是积极的。首先是参赞化育,就是通常说的参天地,赞化育,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其次,“合”还必须是主动地调整自然,延天佑人。在不利的生存条件下,在自然灾害面前,人应该发挥主动性。所以这个“合”,不是把人镶嵌在自然里面不动,也不是

6、一切自然为我所用,以人类为中心主义,而是人和自然在相互交往、各尽其性的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人和自然是椭圆的两个焦点,两者共同构成大自然。     儒家关于自然的宗教、道德维度 7    下面我们讲“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一个是宗教,一个是道德、德治,一个是政治和法律的维度。     先讲宗教的维度。自然有神秘的一面,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的态度,对自然要祭祀,人对于动物要有报答,这是宗教的维度。名山大川能够给百里范围带来气候环境变化,天子都要祭祀,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这是我们讲的宗教的态度,跟我们通常讲的宗教不太一样。     接下

7、来我们讲道德的维度。道德的维度从人的方面来讲,就是要用我们的仁心、仁慈对待自然;从自然的方面来讲,就是让自然能够实现自己的本性。《中庸》里面讲“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万物都要实现自己本性,我们要维护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权利,实现自然的生命。     讲到仁,大家都知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表达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儒家哲学中,仁的生态维度对于动植物、土地山川都有具体落实。对于动物,儒学主张“德及禽兽”“恩至禽兽”。《礼记》里面有一篇《礼运》,里面讲到大同的美好社会愿景,不光人和人,包括人和动物,动物

8、和动物之间,都是和谐相处的景象。     儒家对于植物也是道德的态度。好的环境是产生好的万物的前提条件。儒家认为,“万物莫善于木”,应“泽及草木”“仁及草木”。董仲舒说,“7恩及草木,则树木华美,而朱草生”。这句话都很有现实性,其实你浇水、施肥,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