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doc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doc

ID:13764072

大小:3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4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doc_第1页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doc_第2页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doc_第3页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doc_第4页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改革高教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若干思考改革办学体制,是改革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在去年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都把这项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李鹏总理在会议报告中指出:“过去由政府包揽的办学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近年来,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已经开始打破。今后,要把这项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办学的体制。”其中,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以政府

2、办学为主、社会积极参与、各方面联合办学的体制。”下面,我想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落实高教办学体制改革,在认识上和工作上提出几点想法。一、改革办学体制的关键,是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办学积极性,促进社会资源向高教流动,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多渠道集资办学的格局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必须采取措施,除政府办学为主外,应调动社会、企业、个人的积极性,通过社会投资、民间集资、收取学费、科技开发、校办产业等各种渠道,形成多种形式办学的新格局。这样做,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高教事业的经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一般是国家、社会、个人三部分

3、。鉴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国家无不重视教育投入,成为高教经费的主要负担者。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和公有制企事业,以政府为主负担教育经费是完全应该的。但是,“政府为主”与“政府包揽”不同,前者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由社会参与办学,多渠道集资办学,学生缴费上学;后者是以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制,全部教育经费由财政拨款、学生上大学的培养费全部由政府负担,导致了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当干部。很显然,这种以包办学、包经费、包培养费、包当国家干部为特征的单一体制,不仅脱离了我国的国情,而且同世界多数国家的经验相左。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体制和模

4、式,不仅无法满足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不利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高等教育是耗资巨大的事业。长期以来,我国在尚未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中,高教经费占20%以上,按比例在世界各国处于较高水平,但高教经费仍然严重不足,制约着高教事业的发展。出现这种局面,既有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单一体制、单一渠道造成的后果。今后,在落实《纲要》中,政府将增加教育投入,但首先应保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经费在绝对数上肯定会逐年有所增长,但要提高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恐怕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同时,实施“211工程”8,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重点学科,耗资也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高

5、教经费紧缺的状况有可能长期存在。据初步测算,如果到2000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到350万人左右,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达到300万人左右,经费缺额相当大。因此,可以断言,发展高教事业依靠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体制是根本行不通的。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不仅包不了,而且也不应该包。首先,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教育法中规定,除政府主办的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外,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可以收取学费。日本大学分国立、公立、私立,1984年缴纳的学费额分别为34万、37万和77万日元,学费占高教经费的30.6%;私立大学的学费收入占学校经费收入,一般为四分之三左右(《今日日本教育改革》、《日本教

6、育与经济》)。英国公立大学原来不收学费,1988年高教改革后,学费收入占高校经费的15%-21%。我国1989年新生入学开始缴纳学费,1992年在高教经费中所占比重只有4%多一点。其次,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发展民办高等学校(社会团体办,财团法人办,私人办)作为发展高教的重要途径,其中美国私立大学占51.3%,日本占75.3%,韩国占80.5%(《七十国教育发展概况》)。以日本为例,在高教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私立高等学校的作用,二战以后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办高校的规模不可能发展那么大,但是目前经批准建校的仅有15所,可见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此外,列

7、入调节计划接收委培生和自费生(主要是大专层次),近三年来发展较快,一般达到20%以上,这也是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一种途径。再次,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以人才培训和科技成果转让为联结点,实行教育与生产部门合作,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对高校搞好教育和科研,筹集经费开辟了新的渠道。这种形式,在德、法等国有较大的发展,目前在我国也出现了好的势头。此外,企业对高校捐赠,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其他国家比较发达,而我国为数尚少,需要加强舆论宣传,并在税收政策上加以鼓励,将来也可能逐步发展起来。邓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