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

ID:13996300

大小:517.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5

上传者:U-11473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_第1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_第2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_第3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_第4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古代中国史复习专题一、朝代更替、主要事件等1、朝代更替:▲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王莽新朝→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和北方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元2、朝代、人物及主要事件:朝代起止时间人物都城事件或文明夏BC2070-BC1600禹、启、桀二里头宫殿建筑商BC1600-BC1046汤、纣青铜文明、甲骨文、牧野之战西周BC1046-BC771周武王镐京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礼乐文明)春秋BC770-BC476周平王洛邑(洛阳)春秋五霸齐桓公称霸管仲改革百家争鸣战国BC475-BC221战国七雄BC356年商鞅变法秦BC221-BC207秦始皇咸阳秦统一措施、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西汉BC202-9年汉高祖刘邦长安(西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大一统、开拓疆土、对外交流,佛教传入东汉25-220年光武帝刘秀洛阳光武中兴道教产生三国220∣280年220年魏:曹丕(洛阳)221年蜀:刘备(成都)222年吴:孙权(建业)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西晋266-316年晋武帝司马炎长安魏晋以来北方人民南迁、五族内迁、江南地区开发东晋317-420年司马睿建康士族制度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589年刘裕建康5世纪北魏孝文帝改革(平城-洛阳)隋朝581-618年隋文帝杨坚长安开皇之治(隋文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唐朝618-907年唐高祖李渊长安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五代十国(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宋太祖赵匡胤东京(开封)杯酒释兵权(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与辽、西夏并立,澶州之战、澶渊之盟,靖康耻,农牧文化交融南宋1127∣1276年宋高宗赵构临安(杭州)岳飞抗金、郾城大捷、宋金议和农牧文化交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1271∣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大都(北京)行省制度中外交流空前繁盛宋元科技达古代高峰(理一理:定都长安、洛阳、南京的朝代)(1)疆域记忆:(秦朝)东到大海、西抵陇西、南至南海、北达长城一带;(唐朝)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南及南海,北抵蒙古高原。(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行省比现在的省范围大,西藏和台湾是中国领土。(2)同时期的世界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希腊城邦国家;西汉、东汉---罗马帝国(大秦)、安息(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身毒(印度)、朝鲜、日本;唐朝---阿拉伯帝国(大食)、波斯、天竺(印度半岛)、日本;宋元---西欧中世纪、意大利、阿拉伯、波斯。(3)时期特征:夏商周先秦时期,“三代”西周封邦建国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秦中央集权大一统西汉大一统、开拓疆土、对外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民族汇聚(融合)▲隋唐社会开放、制度革新两宋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农牧文化交融、▲经济繁荣、世俗生活元朝疆域辽阔,开放大气,中外交流频繁▲(4)四次大统一:▲秦朝(BC221年)结束了战国七雄割据局面;西晋(280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隋朝(589年)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元朝(1276年)灭南宋统一全国。(5)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官渡之战200年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208年东汉末年曹操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东晋前秦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地环境13 (6)诸侯争霸、战乱局面:春秋五霸:一种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还包括了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两种说法里都有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东-齐,最西-秦,最北-燕,最南-楚)楚汉战争:刘邦项羽。刘邦约法三章赢得民心;善于用人。七国之乱: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力量强大。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从此唐朝由盛转衰。(7)起义与朝代灭亡原因:A.①秦朝灭亡原因:秦的暴政,即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统治严酷。②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精神:革命首创精神。)项羽、刘邦起义(秦末农民起义中影响最大,刘邦“约法三章”攻入咸阳,结束秦朝)。B.①隋朝灭亡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百姓徭役沉重。②隋末农民起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农民负担。(8)与成语、典故、诗句有关的:钟鸣鼎食:西周礼乐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及“烽火戏诸侯”:西周分封制;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立木取信:商鞅变法取信于民;仁者爱人、苛政猛于虎也:孔子的仁;图穷匕见、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指鹿为马:秦二世;揭竿而起、鸿鹄之志:陈胜吴广起义;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霸王别姬:项羽;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胯下之辱:楚汉战争与刘邦;学富五车:秦汉竹木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三顾茅庐与隆中对:刘备与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赤壁之战;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士族琅邪王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重视君民关系;“以铜为镜…”:唐太宗重用谏臣魏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唐科举制度;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贞观遗风;忆昔开元全盛日:杜甫描绘唐玄宗开元盛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诗圣描绘安史之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绘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描绘宋代崇文抑武、科举制度发展;靖康耻、笑谈渴饮匈奴血:北宋被女真族的金所灭;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南宋岳飞抗金;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迁都临安后的腐朽生活;爆竹声中一岁除:宋元传统节日春节。(9)其他: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是中国第一个国王;春秋五霸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帝国;汉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二、社会繁荣、政策调整、政治制度、用人制度、重要改革1、社会繁荣景象:▲项目时期(人物)文景之治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光武中兴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开皇之治隋朝隋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繁荣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改革,重视人才;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君民关系的改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注重吏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等。启示重视农业,重视民生,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社会稳定,国富民强。2、统一措施、政策调整、中央集权加强(1)秦朝统一:①主要原因: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力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②秦朝统一措施:▲政治上,自称始皇帝,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交通上,大修驰道、统一车轨。经济上,统一货币为秦国的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边疆治理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影响: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大帝国。(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①原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恢复经济。②措施:(汉高祖)士兵复原从事生产,十五税一;(汉文帝)连续12年免除田税,废除肉刑;(汉景帝)三十税一,农耕是天下的根本。③结果:文景之治。(3)汉武帝大一统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设立司隶校尉。②经济上:统一货币铸造为“五铢钱”,盐铁官营。③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的建议,独尊儒术。④文化上: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⑤边疆治理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北部边患;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重视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结果:西汉大一统鼎盛局面出现。13 (4)曹操统一北方:①事件:官渡之战后;②条件(原因):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优势,广招人才,唯才是举;经济上,屯田制度,奖励农耕。③意义:符合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的愿望;有利于北方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与发展。(5)隋朝统一原因: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开皇之治;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6)唐太宗调整措施:▲①措施调整:君民关系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臣关系上,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政治体制上,完善三省六部制。用人上,完善科举考试制度。民族关系上,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称为“天可汗”。②结果:贞观之治。(7)唐玄宗措施调整:①措施调整:励精图治,任用贤人。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虚心纳谏,抑制奢靡,提倡节俭。②结果: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①措施:(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兵权,编制禁军,轮流驻防京师。(行政权和财权)解除节度使权力,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国家策略)崇文抑武,重视文人。(其他)增设机构、大量养兵。②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9)忽必烈改革措施:①建立行省制度,设置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②重视发展农业,禁止圈占农田作为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③发展交通,开凿新运河、开辟海运航线,便于南粮北运;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3、政治制度及地方行政制度:朝代政治制度及地方行政制度夏朝启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影响: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家天下)▲西周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内容)除王都周围外将土地和民众分封给自己兄弟和功臣。(义务)诸侯服从国王命令,缴纳贡品,守卫疆土,保卫周王室。(积极作用)确立了周王权威,扩大了周朝疆域。(消极作用)为诸侯争霸埋下隐患。▲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关系亲疏来分封。(特点)嫡长子继承。(当时影响)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现今影响)讲究同姓、“胡氏祠堂”、胡锦涛祭祖等。礼乐制:(内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约束规定。(目的)有效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消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实质:都是维护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秦朝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①皇帝制:秦始皇首创②三公制:在中央设丞相(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③郡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划36郡,郡下设县(分封制易造成诸侯势力强大,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西汉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刺史制度监督地方官员,司隶校尉监督朝廷等隋唐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完善▲①机构:三省:都是宰相,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政令。六部:尚书省下辖六部。②优点:分工合作,互相牵制,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杯酒释兵权,将兵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元行省制度。▲目的: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和管理。内容:中央大都及周边地区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开始于元朝。行政管理制度总结:▲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说明中央集权加强,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秦朝、隋朝、元朝的相似之处:①都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②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元:行省制度)。③都开凿过运河。④都迅速灭亡(秦:14年,隋:37年,元:97年)。4、任用贤人和选官制度:(1)任用贤人: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最先称霸;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力最强;秦朝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13 唐太宗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重用魏征。(2)选官制度:夏朝:世袭制西周:宗法制。战国时期的秦国:奖励军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做官,成为士族,士族以外叫庶族,东晋士族势力很大,南朝后期庶族地位提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科举考试制度。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作用: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网络人才,扩大了唐朝统治阶级的基础,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人才,促进了唐朝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每年金榜题名有一百多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商人及其子弟也可以入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5、重要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使得齐桓公最先称霸。(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变法,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变法。商鞅变法:▲A.背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形势。B.目的:“富国强兵”。时间:BC356年C.内容(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D.性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E.变法特点:更全面、彻底。F.意义(影响、作用或者成功的理由):通过变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G.启示:①改革必须取信于民,重视农业生产,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②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③改革顺利进行,必须要实施依法治国方略;④改革必须要有献身精神、创新精神等。(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见民族融合专题(4)王安石变法:①背景: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②目的:富国强兵。③时间、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④成效: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⑤结果:失败被废除。⑥启示:改革要用人得当,注意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三、经济成就(生产工具、货币、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重大工程1、经济成就时期成就和影响春秋战国成就: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推广。影响: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其他方面变化,产生新兴地主,社会结构由此发生深刻变化▲秦朝成就:统一货币为秦国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影响: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西汉统一货币铸造为“五铢钱”,盐铁官营。影响:极大增加了中央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三国魏国修建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吴国造船业发达魏晋南北朝表现:①农业,东晋南朝重要粮仓是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南方水稻为主,也有小麦。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广泛应用。②手工业,养蚕丝织技术提升(包括棉布),冶铁技术灌钢法,制瓷业青瓷。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朝表现: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影响: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推动了沿岸地区城镇发展;贯通南北水路,某些河段至今发挥水路运输作用;促进经济重心南移;巩固统一唐朝表现:唐玄宗开元年间①农业上出现了犁耕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粮食产量增加。▲②手工业上,丝织业发达,制瓷业发达(唐三彩)。③商业繁荣,出现百万人口大都会长安、洛阳等,城市格局坊市格局(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区),少数民族和各国商人(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云集,扬州成为全国货品集散地和国际商品转运中心。影响: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西夏竖式风箱鼓风技术,兵器“天下第一”两宋1、南方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农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经济作物茶树、甘蔗、柑橘和荔枝。(2)手工业:丝织业发展(蜀锦和江浙丝绸),海南岛的棉纺织业发展,制瓷业辉煌(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造船业居世界首位。(3)商业:①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界限消除;②市场散布,商业街区形成;③产生新事物“交子”(北宋成都地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标(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等;④13 城镇和商业城市繁荣(百万人口大都会: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等)。2、宋代农业发展原因:重视水利建设,精耕细作,引进新稻种越南占城稻,采用新技术秧马生产,▲北方人南迁带来新作物,政府重视等。宋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农业手工业繁荣的带动。▲宋代坊市格局打破的原因:宋代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风光。启示: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政府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效率;政府要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2、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过程:①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②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③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南移范围: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河湖州成为重要粮仓)(3)南移完成的原因(因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然环境相对优越;②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③人口、技术: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他: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海外贸易繁荣,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等。3、重大工程(1)秦朝:万里长城:防止匈奴南下,将战国时期的长城连接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灵渠:为征服南方越族,沟通了离水(珠江)和湘水(长江)阿房宫、骊山墓(秦陵兵马俑)(2)西汉: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3)隋朝:隋炀帝派人开凿大运河▲①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统治②中心点A洛阳,北到B涿郡(北京),南到C余杭(杭州)③四段,自北向南依次为:D永济渠,E通济渠,F邗沟,G江南河④由北向南沟通5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水(河)、长江、钱塘江⑤正确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他滥用民力,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比较】相同点: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都是国力强大的体现。不同点:①丝绸之路陆路传播,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②京杭大运河水路传播,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宗教、社会生活1、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社会动荡和变革,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2)代表人物及思想:①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仁,以德化民,以礼治国;教育成就:广开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等。(孔子“广开私学”、“有教无类”体现了当代教育平等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富贵不能淫《孟子》)②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辩证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无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庄子:顺其自然。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视人之身,若视己身《墨子》)③法家:(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韩非子:“法与时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法治。④兵家:(创始人孙子)孙子(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孙膑兵法》(“事备而后动”)(3)法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严刑重罚的法治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秦国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的统治就是受法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作用(影响):13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2、思想专制:▲朝代思想专制表现秦朝(1)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②弊端:钳制思想,摧残文化。(2)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西汉(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的建议,独尊儒术。(①目的:统一思想,巩固统治;②积极作用:保证皇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统一的需要。消极影响:禁锢了人们头脑,不利于学术发展。)(2)西汉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朝廷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总结:秦始皇排斥儒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家学说,对待儒家学说态度截然相反,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2、科技文化:朝代文化科技夏朝二里头遗址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商朝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甲骨文,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战国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秦汉①秦汉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九章算术》,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②汉朝以前的文字书写材料:竹木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甘肃天水出土的纸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人们开始普遍使用纸张。(优点: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量提高,便于推广。影响: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提倡“再生纸”意义: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医学著作:西汉的《黄帝内经》,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医圣),华佗(麻沸散、五禽戏)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⑤东汉张衡地动仪。三国两晋南北朝1、成就表现:①科学家: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一千年。(1年相差50秒;千里船;水碓磨;《缀术》)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中国古代百科全书)。②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③画家:东晋顾恺之。“三绝”,“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④建筑: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体现印度佛教艺术和西域人特征)、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体现中原文化风采)。2、特征: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隋唐①隋唐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③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宋元1、文化宋词元曲(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窦娥冤》)。2、科技: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高峰。(1)表现:▲①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突火枪、火箭、火炮、震天雷、火铳等)。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元代王帧发明转轮排字盘。③北宋制成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改装成罗盘针,广泛运用于航海。④宋元时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元代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棉纺织技术,使得松江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2)影响:▲①火药武器应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作出巨大贡献。②活字印刷术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③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开辟了人类航海的新纪元,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④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使得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衣料,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物质生活。(3)中国四大发明向西传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阿拉伯人。科技文化繁荣原因:▲13 (1)共性: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经济上,经济发展(繁荣),科技进步;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④对外交往上,对外交往频繁,社会开放。⑤继承前代的基础。(2)文化繁荣的特殊性:三国两晋南北朝:动荡使得士人觉醒思想解放,士大夫崇尚清谈。唐朝:印刷术发展,科举制度完善。宋元:宋代崇文抑武国策,印刷术发展,科举制度完善。3、宗教:佛教:公元1世纪(西汉末年)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东汉时期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大力扶持,佛教兴盛,主要表现为石窟艺术。道教: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源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道德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元朝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中国进一步传播。4、社会生活:朝代社会生活状况唐朝1、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①唐朝流行吃胡饼、穿胡服、男装、戎装。②唐朝流行打波斯传入的马球。③中亚、西亚移民和西域地区受中原唐朝文化影响。2、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3、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宋元1、宋代统治阶级:皇室、官僚和地主,被统治阶级:农民(佃农和自耕农)等。商人及其子弟可参加科举考试。2、唐宋之际,人们日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活动不受时空限制;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火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居。)3、传统节日在宋元时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是中秋节和元宵节)。4、宋元时期,有大型文娱场所“瓦子”,观看杂剧,民众听“小说”、“讲史”。五、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边疆管理、对外交流1、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政权:西周被少数民族犬戎所灭;西晋被匈奴人所灭;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地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所灭;南宋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所灭;元朝建立者是蒙古族。2、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1)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捍卫了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同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2)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大帝国。(3)汉朝:A.汉与匈奴:汉高祖:白登山之围与和亲政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影响:汉朝北部边患基本解除。汉元帝:昭君出塞(背景:匈奴击败后分裂,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东汉:匈奴势力逐渐消失,汉匈文化交流西汉与匈奴之间关系的过程:战和交替汉初和亲与汉武帝之后昭君出塞和亲的区别:汉初和亲是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我方被迫和亲;而汉武帝时期开始,国力强盛,是匈奴主动提出和亲,带来的不是战争,而是友好、融合与和平。评价昭君出塞和亲政策:使北部边境安定,社会生产发展,匈奴与汉朝友好相处、胡汉交融。汉代北方少数民族受中原农耕文明影响,中原的农耕、储藏粮食等技术已传播至匈奴地区,匈奴的牛马也输入中原,呈现农牧文化交融现象。B.汉与西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①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③时间:BC138年,BC119年(加强同西域联系)④影响: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葡萄、核桃、石榴、胡瓜、胡萝卜、胡琴、良马、地毯等;汉族: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加强了汉朝和中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也为西域归属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C.西汉与南方和西南地区关系:西汉重视南方越族人地区的经营,加强了与西南地区民族联系(汉武帝在云南设郡县)。(4)三国两晋南北朝:①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汉族人由席地而坐到高坐椅凳,促进了民族融合。②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北魏孝文帝改革:▲A.时间人物:5世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B.背景: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C.目的:顺应民族融合趋势,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D.汉化政策内容: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婚,采汉制、律令,学汉族礼法等。E.影响(作用):13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胡服特点:窄衣小袖,汉服特点:宽袍大袖北魏服装的变化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向往、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也说明孝文帝改革后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5)唐朝:①唐朝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称为“天可汗”。②与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来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和同为一家”。③其他:在新疆设置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在东北设置都督府等。唐太宗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的区别: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收服民心为主(6)两宋时期:农牧文化交融①交融的主体:▲政权民族建立者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靖康耻)西夏和金被蒙古所灭南宋1276年被元所灭北宋汉族赵匡胤南宋赵构辽契丹阿保机西夏党项元昊金女真阿骨打②交融途径:战与和北宋与辽:澶州之战(宋真宗和寇准),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百姓负担,但是带来了宋辽间百年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南宋与金:岳飞抗金(郾城大捷)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从此,宋金对峙局面形成。③交融表现:少数民族汉化汉族胡化辽:设北面官和南面官;减轻赋役,奖励垦荒;建立孔庙,开设科举,创制文字等。西夏:重视儒学,开设科举,铸造钱币,创制文字。金:农耕经济,迁都燕京,仿效官制,与汉通婚,生活习俗皆习汉风。契丹乳酪和契丹服装。女真的羊裘狼帽,葫芦笛、番鼓,地炕,鱼即横置、头在尊位。少数民族必“必行汉法”,才“可以长久”?少数民族还是属于落后的奴隶制经济,汉族的是先进的封建经济。故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7)元朝:①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建立了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②元世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③元朝民族融合达高潮: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原因:元的统一,境内大规模人口流动)如何看待民族战争?民族战争是内部矛盾,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民族融合的作用: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融合的启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农牧文化的交融中更加多姿多彩;各民族之间应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3、边疆管理:▲新疆西汉政府在BC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西藏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事务,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元朝行政区。台湾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隋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4、对外交流汉朝:(汉代对外交往主要方式:经贸往来)(1)东汉时期朝鲜半岛和我国关系密切,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运到中国。(2)西汉时日本和汉朝有来往。(3)丝绸之路:▲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开通㈡路线: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织品从A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咽喉:敦煌与威武之间)、今天的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转运到E处(欧洲的大秦,即古罗马)。其中,通往西域的两个门户是①玉门关、②阳关,西汉政府在B处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叫西域都护府,图中③龟兹是西域都护府的治所,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C地区就是大月氏,图中身毒这个国家就是古代印度,D13 是现在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当时叫安息。㈢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东西方贸易往来通道:除了丝绸,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商品运输到西方,西方商人把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运到中国。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汉代街头表演罗马的魔术,唐代流行打波斯传入的马球。佛教、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等传播。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元代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西汉政府保证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在河套和河西走廊设郡县,派驻军队;除了构筑河西长城外,还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官员镇守。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政治上:在河西走廊先后设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BC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保护商旅。交通上:设立驿站,保护丝绸之路畅通。经济上:迁徙百姓垦荒,屯田开垦,与西域经贸交流。总之,西汉政府国家统一、稳定,国力强盛,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唐人”。(1)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到天竺(印度半岛)求取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2)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佛教及盛唐文化。(大化改新后,日本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元朝:中外交流空前繁盛▲(1)表现:①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地;②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期来华写成《马可波罗行纪》(黑色石头—煤炭;招待所—驿站;用来交易的纸张等—北宋纸币交子);③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陶瓷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泉州港(刺桐港)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海港。(2)原因:①元朝国家统一,疆域空前辽阔;②交通发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陆路交通发达;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及造船业的发达,海上交通畅通);③元朝统治者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刺激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地区的往来。中外交流的启示:对内:保持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交通畅通;对外:和平交往,加大对外开放,加强联系,善于学习,不断改革创新。世界古代史复习专题【东西方早期文明】1、东方亚非文明古国:(注意方向)这些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征?为什么这些地域会成为孕育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都处北温带,都处大江大河流域。因为这些地域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和人类居住,能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2、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即现在的希腊和意大利)其中,源头在古希腊。3、根据东西方文明,完成下表:▲地区文明名称河流或海洋文明产生时间北非古埃及尼罗河BC3500年西亚古巴比伦两河流域BC3500年南亚古印度印度河与恒河BC2500年东亚古中国黄河与长江BC2070年欧洲古希腊爱琴文明爱琴海(地中海)BC2000年4、东、西方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有何不同?从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东方亚非文明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则以海洋为依托。人类文明产生的早期,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三项主要标志:国家、城市、文字等。【古埃及、巴比伦、印度】6、国家建立、统一等情况:(建立同文明产生时间)国家统一国王城市埃及BC3100年美尼斯孟婓斯巴比伦BC18世纪汉谟拉比巴比伦城印度BC3世纪阿育王摩亨佐•达罗13 7、国家制度及文明成就:国家国家制度文字其他文明成就古埃及法老即国王象形文字金字塔、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医学(木乃伊制作、解剖学、分科治病)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计时法等古印度种姓制度发明十个数字符号佛教诞生地8、BC15世纪埃及地跨亚非两洲;三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比较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时间BC4世纪2世纪8世纪中叶宗教略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点1、疆域都是地跨三大洲2、帝国都是靠武力扩张建立,故迅速衰落3、都对世界经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经济文化贡献亚历山大帝国: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罗马帝国:海陆交通发达,与北欧、印度和中国(东汉)有贸易往来。阿拉伯帝国: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桥梁或纽带)9、都曾定都巴比伦城的国家:古西亚古巴比伦王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10、“新月沃地”即古西亚,东部是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推动了西亚文化发展;西部是希伯来人(现在的犹太人)、腓尼基人(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基础)。11、罗马拉丁字母由来演变过程:古西亚腓尼基字母文字→古希腊人希腊字母→罗马人的拉丁字母。12、两部法典比较:▲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罗马《十二铜表法》地位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价值影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发展的罗马法,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实质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都是维护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13、古印度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等级名称人员阶级第一等级婆罗门(嘴)祭司、贵族统治阶级第二等级刹帝利(手)国王、武士和官吏第三等级吠舍(腿)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被统治阶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脚)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特点:等级森严,阶级分化严重后果:该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佛教产生。【古希腊、罗马】14、古希腊由于山峦海洋的阻隔,在公元前8至前6世纪出现了“城邦”国家,特点是“小国寡民”。其中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有雅典和斯巴达。希腊最终被马其顿王国征服。15、(1)古罗马发展历程:罗马城→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395年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被日耳曼人所灭);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2)罗马帝国的形成过程:①罗马人像斯巴达一样是尚武的民族,对外进行扩张,取胜迦太基。②罗马奴隶制发展,BC73年斯巴达克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③罗马的共和国制度无力维持,出现苏拉和凯撒军事独裁。(3)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BC27年,屋大维自称罗马共和国“元首”,成为罗马人的第一个皇帝;到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了帝国的内海(“罗马人的小澡盆”)。帝国最初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被称为“罗马和平”时期。16、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1)人物: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民主制度达到全盛,被称为古希腊的黄金时代。(2)民主表现:①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重大问题;②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的有力措施之一;③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发放工资和津贴)。(3)雅典的民主机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构,还有13 五百人议事会。▲(4)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目的和利弊:▲目的: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利:保护公民利益,对破坏民主的人有较大震慑作用。弊:人们容易根据个人的好恶滥用民主权力。(5)正确评价雅典的民主制:雅典民主制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政议政,还能获得更多权利。但是,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可见是少数人的民主。▲17、罗马的共和制度:共和国设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执政官的卫士肩扛“法西斯”,原为束棒,后为权力象征。18、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成就: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民主制哲学:哲学故乡(热爱智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追求真理)科学: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定律,发明了螺旋提水器文学:《荷马史诗》(木马计)史学:希罗多德(历史之父)语言文字:希腊字母戏剧:欧洲戏剧故乡,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阿里斯多芬(喜剧之父)雕塑:《掷铁饼者》,米隆建筑: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体育:现代奥运会及马拉松起源政治制度:共和制法学:《十二铜表法》语言文字: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建筑:万神殿、凯旋门、记功柱、圆形大剧场、高架引水渠,条条道路通罗马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西欧封建社会】19、中古指的是“中世纪”,即5世纪后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6世纪。20、西欧中世纪的国家:(1)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建立)→查理曼帝国→843年分裂(凡尔登条约)→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2)英吉利王国: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21、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1)形成过程:连年征战使破产农民被迫投靠大封建主,成为农奴。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封主与封臣的关系。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结束。(2)主要特点:政治上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封建庄园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思想文化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3)具体表现:①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含义:封臣只承认自己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与自己封主的封主没有臣属关系。影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领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战争。②封建庄园制度:(特征)设施齐全、经济自给自足,除了盐和铁。③封建农奴制度:从国王、教会、贵族手中租种土地,缺乏人身自由。④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政治上,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国王与教会相互利用(丕平献土为教皇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经济上,教会收取什一税。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也为教会所垄断。22、西欧城市与经济的复苏:①城市的自治:德国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赎买、起义方式取得)。②城市经济复苏:法国的巴黎和英国的伦敦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活跃,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12世纪,巴黎成为西欧最大的城市。③行会的出现(保护手工业者利益)④市民阶级形成:富裕商人、银行家等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23、阿拉伯国家的特点:政教合一。①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②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这一年也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③630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军队回到麦加,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④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其继承人哈里发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⑤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24、伊斯兰教遭到麦加贵族反对、被迫出走麦地那的原因:伊斯兰教中的一神崇拜同当时麦加贵族的多神教不相容;赈济贫民、反对高利贷的教义,触犯了麦加贵族和富人的经济利益。25、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什么关系?伊斯兰教的产生顺应了阿拉伯部落的要求;一神崇拜,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它利用宗教进行扩张圣战,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又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26、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文明成就:(宗教)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数学)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代数学之父—花拉子密。(医学)拉齐斯的《医学集成》,伊本·西那的《医典》。(建筑)清真寺。(文学)《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13 27、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有何鲜明特点?领先地位、融合精神。▲阿拉伯人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贡献(地位或作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桥梁或纽带)▲举例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经济文化的贡献。①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传播至欧洲;②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及丝绸技术,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③将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便于日后传播。▲阿拉伯人能创造辉煌文化成就的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三洲交界,便于吸收各国丰富的文化营养;②帝国国力强盛,利用宗教传播伊斯兰文化;③阿拉伯民族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穆罕默德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的大化改新】28、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最高统治者叫大王,后来改称天皇。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为日本国。豪强贵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庄园,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29、古代中日之间交流:中日交流达到高峰是在中国的(隋)唐时期。30、大化改新(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2)背景: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②国际上大唐王朝以及朝鲜等先进文明的刺激,皇室和改革派渴望改革;③日本留学生(遣唐使)的推动。④发动宫廷政变,铲除了苏我氏势力。▲(3)人物:孝德天皇(4)主要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参照中国律令编订法典作为治国基础。②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农民转为国家公民。▲(5)特点:日本仿效隋唐制度实行的改革。(6)影响: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7)启示: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制度和优秀的外来文化,学习的同时将其改造为自己的东西;要有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加大对外开放。要重视农业生产,依法治国等。▲31、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极大,至今还保留唐朝风尚。日本除了在政治和经济上学习中国,还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国?教育上设太学国学;佛教经中国唐朝鉴真传到日本;中国唐诗及书法受欢迎;建筑上仿照长安建立新都平城京;其他:文字、货币、服饰、生活习惯等。【世界三大宗教】32、世界三大宗教▲项目创立时间创立地点创始人佛教BC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基督教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耶稣伊斯兰教7世纪麦加穆罕默德项目经典传播区域节日佛教《大藏经》亚洲地区腊八节浴佛节基督教《圣经》欧洲北美圣诞节感恩节伊斯兰教《古兰经》西亚北非开斋节古尔邦节项目建筑风格寓意佛教寺庙类似皇宫显示佛教的地位高基督教天主教堂高耸入云显示上帝至高无上的威严伊斯兰教清真寺穹顶神秘感,召唤信徒33、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传播发展、影响佛教①产生背景: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②传播发展: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大力弘扬佛教,并开始外传;佛教往北经中亚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然后通过中国传到朝鲜、日本等。往东南传到东南亚。③影响:很多统治者把佛教用作统治人民的工具,佛教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佛教词汇: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口头禅、一刹那等。其他:文学、音乐、建筑、体育等。)基督教①产生背景: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②传播发展:基督教便于统治者控制被压迫征服的人民,统治者扶持基督教为国教。③影响:基督教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其他:公元纪年、节日、建筑、油画、饰物等。)伊斯兰教①13 产生背景: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部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而相互仇杀,社会矛盾激烈,人们渴望统一。②传播发展:通过宗教对外扩张,建立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也随之传播。③影响:阿拉伯国家特点政教合一。13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