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ID:14090767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6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_第1页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_第2页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_第3页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_第4页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_第5页
资源描述: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行业分析,关联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提高产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

2、就业规模。  从产业结构角度研究就业问题,最终会归结为对不同行业的吸纳就业能力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问题,导致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就业吸纳能力一有的行业增加投入可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的行业增加投入,虽然给本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由于它会直接或间接消耗其他行业的产品,会导致其他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增加。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已有文献大多支持产业结构变动对于我国就业的显著影响。通过这些学者的文献研究发现,之所以研究结论产生较大的差异,除了所采用研究方法和所选取的研究数据不同之外,还可

3、能是由于学者们更多地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揭示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扩大就业措施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良性发展的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分析则很少。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而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基于产业层面的总量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议并非适用于每个行业,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  此外,以往为数不多的针对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的研究往往以该行业全部从业人员而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就业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农业的在就业中的”蓄水池”作用,乡村就业人员群体绝大多数

4、在家里还承包土地,因此,如果回家务农就不算失业,充其量是就业不足;但绝大多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失业则属于“显性失业”,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更大。近年来,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应届大学生均涌向城镇寻找工作,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所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年底已达36%。据预测,在2020年之前,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一直会保持较大的增长压力。同时,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单位人员就业的影响更为直接;且由于其主要代表城镇正规就业,故统计数据更为准确。因此,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更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近年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通过对我国近年各产业的增

5、加值结构、城镇单位人员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明了我国各产业未来的调整方向,也可以了解基于行业细分的我国城镇单位人员的整体就业状况,并找出吸纳就业较多的重点行业。  1.我国近年各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其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演变历程。  产业层面。从2009年度的各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来看,我国的第一产业仅占一成左右;在剩下的近90%的份额中,第二、三产业几乎各占一半,前者高出后者约3个百分点。从变动趋势来看,自2004年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此外,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7年来均是小幅变动,显示出很强的稳

6、定性。但两者的比重差自2006年达到7年的峰值后不断缩小,至2009年,两者比重差已缩小为不到3个百分点,后者已俨然形成一种迎头赶上的趋势。  行业层面。近7年间,各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呈现出如下特征:  分行业来看,变化幅度不大的是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基本属于持续下降的是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教育,住宿和餐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基本属于持续上升的是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采矿业、房地产业尽管分别在2007年、2008年有所回

7、落,但总的趋势还是上升的。  2.我国近年各产业的就业结构。根据历年《年鉴》,2003年以前,尽管披露了“按行业分就业人数”,所统计的就业口径由原先的全口径缩小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鉴于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为行文方便,以下以“就业人数”称谓之而不再特别注明。  产业层面。从2009年度的各产业就业人员的所占比重来看,我国的第一产业仅占不足3%;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7年来均是小幅变动,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但两者的就业比重差自2007年达到7年来的最小值后不断扩大,至2009年,两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