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必修1 知识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必修1 知识总结

ID:14168707

大小:5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6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必修1 知识总结_第1页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必修1 知识总结_第2页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必修1 知识总结_第3页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必修1 知识总结_第4页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必修1 知识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必修1 知识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理必修1(简)一、宇宙、太阳系、地球: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地月系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外部条件: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安全的公转轨道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

2、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

3、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

4、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

5、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

6、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

7、时,日期减去1天四、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17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地壳: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海拔越高,厚度大。地幔: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结构:上地幔、下地幔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核:位置:古登堡面以下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大气的组成和垂直

8、分层: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