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土建施工市民中心站围护结构设计论文图纸说明_学位论文.doc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土建施工市民中心站围护结构设计论文图纸说明_学位论文.doc

ID:14187053

大小:129.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26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土建施工市民中心站围护结构设计论文图纸说明_学位论文.doc_第1页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土建施工市民中心站围护结构设计论文图纸说明_学位论文.doc_第2页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土建施工市民中心站围护结构设计论文图纸说明_学位论文.doc_第3页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土建施工市民中心站围护结构设计论文图纸说明_学位论文.doc_第4页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土建施工市民中心站围护结构设计论文图纸说明_学位论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土建施工市民中心站围护结构设计论文图纸说明_学位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市民中心站围护结构设计说明(施工前请详细阅读本说明)1.概述1.1设计依据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8、《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9、《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0、《深圳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GJ05-96);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2、《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1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14、《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东延线市民中心站详细勘察报告》2008.4.17;15、《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图纸、文件编码系统管理规定》;16、《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土建施工图设计技术要求》;17、《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

3、程土建施工图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18、业主和总体下发的其他各种设计要求及文件;19、其它相关现行国家设计规范、规程、标准等;20、设计中采用的线路参数以2008年6月5日总体组下发的工作联系单内容为输入条件。1.2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专家意见:西端盾构井处第一道支撑采用混凝土支撑。执行情况:已按审查意见执行。1.3与招标设计的对比及修改情况。1、基坑第一道支撑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支撑。2、西端靠近4号线处连续墙改为人工挖孔桩。2.工程概况市民中心站位于深南大道北侧,深南金田立交桥西侧,深圳地铁4号线市民中心站东侧市民中心广场绿地内。

4、站址现状为绿化坡地,地势高差起伏较大。市民中心站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东西两端均为盾构工法区间,东端为盾构吊出,西端为盾构始发。基坑长151.6m,标准段宽23.1m,深26.6m,基坑的安全等级为一级。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DK26+357.960,设计起讫里程为YDK26+282.960~YDK26+432.960,车站为12m岛式站台车站。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轨面高程(绝对高程)为-16.261m,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轨面埋深25.93m,标准段线间距15.2m,标准段宽21.5m,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厚度3.4~5.

5、1m。车站北端为市民中心广场绿地,整块绿地地势高低起伏,并于4号线既有出入口处形成凹地,地面标高由10.9到6.7。南端深南大道,地面标高为8.1,东端为金田路,地面标高为9.2,西端为市民中心广场,地面标高为8.7。车站南侧深南大道道路红线宽约170m,是连接深圳市东西向的一条主干道,道路交通流量较大。车站东南端为正在使用的深南大道南北向地下过街通道。车站东侧为金田路。车站东南侧距车站约50米为金田立交,立交桥上跨深南大道,与深南大道垂直相交。车站东侧沿金田路方向现状主要管线有:直径1000mm的污水管(埋深7.32);直径1600mm

6、的雨水管(埋深5.33);直径1000mm的给水管(埋深2米).2200*1100mm的电信管沟(埋深7.21)。管线迁改内容不在本图涉及范围内,请详见相关设计图纸。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根据《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线东延线市民中心站详细勘察报告》,原始地貌为冲洪积平原及其间沟谷区,地面高程7~15m,地面坡度小于6°;车站范围内现地面高程一般在10m左右。站址附近现状为道路及宽阔绿地。车站范围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Q4ml)、冲洪积砂层,残积粘性土层(Qel),下伏基岩为燕山期(γ53)花岗岩。3.1岩性特征、层厚结合本

7、站址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工程性质,划分岩土层。各岩土层描述如下:<1-1>素填土(Q4ml)褐红、黄褐及灰褐色等,松散~稍密状,由砾质、砂质粘性土混少量砾砂组成,局部含碎石角砾,呈层状分布于表层,厚1.3~7.8m。车站范围内20个钻孔揭示该层。实测标贯击数为7~14击/30cm。根据室内试验:ρ=1.63~1.93g/cm3、ω=7.3%~32.9%,平均15.7%、e=0.67~1.06,平均0.85、IL<0、a0.1-0.2=0.43~0.71MPa-1、Es0.1-0.2=2.79~3.97MPa、天然快剪C=11.5~22.7

8、KPa、φ=18.1~20.0o。<1-4>杂填土(Q4ml)灰色、灰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由粘性土、砖块、石块、砂粒组成,呈层状分布于表层,厚3.7~7.2m。车站范围内8个钻孔揭示该层。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