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情》特刊2012.16

《昨日市情》特刊2012.16

ID:1419240

大小:4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1

《昨日市情》特刊2012.16_第1页
《昨日市情》特刊2012.16_第2页
《昨日市情》特刊2012.16_第3页
《昨日市情》特刊2012.16_第4页
《昨日市情》特刊2012.16_第5页
资源描述:

《《昨日市情》特刊2012.1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昨日市情昨日市情特刊第16期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2月4日领导批示:顺义区以创建充分就业区为载体统筹城乡就业见成效2010年,顺义区在全市率先提出创建“充分就业区”的目标,即到2012年建成充分就业区,实现城乡劳动力高水平就业。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顺义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产业基地支撑就业、政策体系扶持就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服务就业,实现就业数量、质量双提升。一、主要做法(一)部门联动促进就业,提升全区充分就业水平。2011—7—年全区共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1.8亿元,区发改、经信、计生、交通、工商等部门统筹考虑就业问题,全面推进充分就业区建设。一是启动计

2、生家庭全员就业工程,2011年共促进4000名计生家庭独生子女就业。二是将招商引资项目每公顷安置劳动力人数作为项目落地的重要指标,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每公顷解决就业200人,汽车与交通设备产业每公顷解决就业100人。三是将工商营业执照注册系统与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对接,使注册企业用工需求第一时间进入市场。四是建立信息通报机制,针对新建项目实行“一项一卡”追踪服务,为有培训需求的建设项目提供定向培训。2011年,该区为现代三工厂、北京自主品牌乘用车基地开展订单培训2500人。(二)试行一产从业人员员工化,提升农民就业质量。依托花卉产业链,以杨镇、北务镇为试点,采取转变用人主体、用工结构、社保

3、模式的方式,推动一产从业的农村劳动力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享受稳定工资和社保待遇。目前,已促成国际鲜花港等公司与343名季节工依法确立劳动关系。(三)实施超前就业服务,促进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一是—7—完善“就业三同时”制度,即“项目审批与就业需求预测、工商注册与就业安置、项目建设与就业服务”同时进行,建立区人力社保与发改、经信、投资促进、工商等部门联动机制,促进就业岗位与劳动力有效对接。二是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建立企业预约推介服务、季度用人需求调查、重点企业岗位专员责任、季度政企座谈会“四项制度”,与企业签订《驻企服务就业协议书》和《空岗报告协议书》,主动追踪重大项目人力

4、资源需求,并对新产业、新项目开展分析预测,确保就业服务提前到位。(四)发挥培训促进就业效能,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质量。一是深化校企合作,为企业储备人才。试行“政府政策引导,企业面试委培,学校定向培养”委培教育模式,技工学校与北京现代汽车、北京汽车股份等4家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设立“企业冠名班”。通过校企联合面试,262名学生进入“企业冠名班”学习,成为企业储备员工,缓解了教育培养与产业用工需求脱节的矛盾。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劳动力技能结构。对区域发展急需而区内不能培训的工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启动区属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工程,采取企业订单、职工选单、

5、学校接单、政府买单模式,对4551名劳动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目前,全区拥有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劳动力达1.02万人。二、主要成效一是城乡劳动力资源利用更充分。城—7—乡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率达9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93%以内,高校毕业生回流就业率99.9%,零就业、纯农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二是“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目标逐步实现。建成充分就业社区(村)427个,占比90%,超出市级下达指标30个百分点;充分就业街道(镇)20个,占比80%,超出市级下达指标70个百分点。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效化解。全区技术工人16.8万人,其中持证人员13.8万人,持证上岗率达82%,初、

6、中、高级工比例分别达到41.5%、50.7%和7.8%。四是劳动者就业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底,全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44%,劳动合同续订率达95.5%,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率达96%。五是城乡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就业结构比例从2010年的4:6调整为4.5:5.5;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10年的6:44:50调整为3:44:53。三、下一步工作思路2012年,顺义区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城乡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率达到95%,实现充分就业区的目标。(一)出台一项政策。—7—出台《进一步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工作意见》,对劳动力进入区

7、域重点产业、高薪岗位给予重点扶持;对区域“需求大于供给”的产业和职业,由原来的奖励单位转变为奖励个人;扩大就业困难人员扶持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绿色就业劳动力以及拆迁转非劳动力纳入困难群体帮扶范围,实现政策普惠化。(二)完善两项建设。精细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采取目标责任考核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群众就业质量指数等绩效考核机制相结合的方式,从过程、结果、对象三方面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考核。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会贯通、综合市场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