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管理方案2012

学校课程管理方案2012

ID:14283221

大小:3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7

学校课程管理方案2012_第1页
学校课程管理方案2012_第2页
学校课程管理方案2012_第3页
学校课程管理方案2012_第4页
学校课程管理方案2012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校课程管理方案20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一、课程管理的含义:课程管理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有领导、有组织地协调人、物与课程的关系,指挥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广义而言,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狭义而言,课程管理指对课程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是学校内全体教师对学校内课程系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二、课程管理的内容:课程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管理,它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领导的重要管理活动和职责。从课程行政管理角度来说,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关

2、于课程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与课时的规定等的管理。(2)关于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对于国家课程标准、地方标准、学校评价标准、教科书拟定标准、教科书标准等的理解与探讨。(3)关于课程编制:主要包括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年度教学计划的拟订、教学日数与课时的确定、课时表的制作等。课程编制是课程管理的核心部分。(4)关于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材研究、教学目的的确定、教材教具的检点、教案的编写、班级管理的指导等。(5)关于课程实施的条件:主要包括教材教具的整顿、设施设备的整顿、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选择等。(6)关于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指导、测验管理、课

3、程的改进等。三、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是一个管理层面的概念,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出发,把基础教育课管理的主体由单一的国家管理扩大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共同管理,地方和学校也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地方和学校从原来对课程的机械接受、被动执行,转变为分别从自身的角色定位出发,根据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所享有的课程管理权限,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和义务,与中央一起共同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创造性的管理

4、。四、学校课程管理目标:(1)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开齐开足课程,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2)在正确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间的关系,保证国家课程质量的前提下,逐步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稳步推进课程校本化的进程,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教与学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争取更高更优的教学质量。(4)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5)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

5、的、灵活安排的课程。(6)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7)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五、学校课程管理原则: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在课程上给予保证。2、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课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校长应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

6、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立足学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六、实施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办法。给新时期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一)加强对国家课程的管理。1、根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以

7、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加。2、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根据儿童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把课程内容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使之生活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设置综合与分科相

8、结合的课程,根据本地的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分科课程或综合课程;同时,为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留有一定课时,增强课程对地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