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_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

3s_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

ID:1428682

大小:1.04 M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1

3s_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_第1页
3s_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_第2页
3s_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3s_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杜会石,孙艳楠,陈智文,等.“3S”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350-35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4.12.119“3S”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杜会石,孙艳楠,陈智文,于国强(吉林师范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摘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3S技术可克服传统调查方法在地籍信息获取和表达、宗地位置和面积测量、土地

2、权属信息记录和更新等方面存在精确性和时效性的不足。以吉林省公主岭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为例,通过无人机航拍获得该区遥感本底影像;基于遥感、GIS技术对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制作正射影像图;根据地籍信息基础资料,辅以用户调查,使用RTKGPS进行界址点测量,最终绘制地籍图;利用GIS数据库对土地确权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3S技术为土地确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其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关键词:3S技术;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公主岭市;地籍信息数据库中图分类号:S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2-0350-03土地确权是

3、依照国家法律、政策确定某一范围内土地(或称为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1]。我国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隐了对土地空间信息的管理需求,加之相关法律的不完善,致使农村资产权属关系没有得到根本的明确保证,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流转、征地占用等行为,使政府掌握的权属资料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造成部分农村承包地地籍管理混乱的局面[2-3]。国家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角度,做出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重要决收稿日期:2014-09-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401

4、00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4B127);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合字[2011]第173号)。作者简介:杜会石(1983—),男,吉林伊通人,博士,讲师,从事资源环境遥感研究。E-mail:duhs@163.com。通信作者:陈智文,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与新型肥料。E-mail:sdczw4489@126。策[4]。根据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要求,必须切实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

5、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3S技术是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s,GPS)的统称,是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5-8],并已应用到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中[9-10]。因国外土地多实行私有制,因而现代技术应用于土地确权工作的研究较少,仅见GIS技术构建土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或不动产地籍信息系统的报道[11-12];国内学者就3S技术在土地确权工作中的流程[10]、所

6、存在的问题[13]、测量新技术应用[14]、地籍专题数据建设[15]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尚缺少3S集成技术在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整个流程的综合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吉林省公主岭市为例,讨论3S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体系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高效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一步促进崩岗的发育。因此,研究崩岗侵蚀机理应从崩壁土体裂隙发育程度入手,研究崩壁土体的裂隙发育及其对渗透特性、土体强度的影响和机理,定量评价裂隙发育对崩壁稳定

7、性、崩塌堆积量的影响,对深入系统了解崩岗发育规律及提出治理途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参考文献:[1]吴志峰,王继增.华南花岗岩风化壳岩土特性与崩岗侵蚀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2):31-35.[2]冯明汉,廖纯艳,李双喜,等.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现状调查[J].人民长江,2009,40(8):66-68.[3]张淑光,钟朝章.广东省崩岗形成机理与类型[J].水土保持通报,1990,10(3):8-16.[4]李思平.广东省崩岗侵蚀规律和防治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68-74.[5]吴志峰,李定强,丘

8、世钧.华南水土流失区崩岗侵蚀地貌系统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1999,19(5):24-26.[6]张信宝.崩岗边坡失稳的岩石风化膨胀机理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5(7):10-11.[7]张晓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