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ID:14298863

大小:5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7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_第1页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_第2页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_第3页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_第4页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美是什么叶 朗(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美是什么”是美学的中心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还在争论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内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50年代那场美学大讨论。那场讨论存在着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讨论的前提,即把美学问题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审美活动,结果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    通过反思,大家发现,中国传统美学在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有很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

2、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如现象学的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把中国传统美学中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将会启发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

3、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

4、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段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因为有了人,“这颗灭绝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萨特又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1]这也就是柳宗元说的,“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对于柳宗元的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5、.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象”与“物”加以区别。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象”,西方艺术家喜欢称之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则常常称之为“物色”或“景色”。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浮现出

6、来了。“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物质实在),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象”不能离开观赏者。“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所以席勒说:    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的话就是说,“物”(事物的物理实在)是客观的

7、,而“象”(事物的外观)是不能离开观赏者的,它包含有人的创造。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的星都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象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仔细分析

8、,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诗论》第3章)    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的观赏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一层意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