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

ID:14305069

大小:10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7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_第1页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_第2页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_第3页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_第4页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编者充分条件与制约关系*龚启荣(贵州大学(北区)贵阳市花溪550025)摘要:充分条件关系的定义历来是逻辑学关注的焦点。传统形式逻辑的界说可归结为“朦胧的正确”;正统数理逻辑的规定可归结为“清晰的荒谬”。“事件A是B的充分条件”的逻辑含义是“可独于A、B的有无确定(这称为“第一独立性”)不会是有A而无B。”这便是“A制约B”,其间的“前件A为有可独立于后件B的有无确定”称为“第二独立性”。包含在制约关系中的逻辑性质两个独立性是人类能以有限把握无限、从已知进

2、入新知的逻辑依据,是逻辑科学这座大厦两块坚实的基石。关键词:充分条件关系;必然联系;实质蕴涵;制约关系;两个独立性;内涵科学分析法;以有限把握无限;从已知进入新知一、界说“充分条件”的历史和现状在逻辑史上,“充分条件”作为重要的联结关系,由来都是关注的焦点。那是由于:任何推理格式的前、后件之间一定存在普遍有效的充分条件关系;对事实上可得出新知的推理来说在其前件中一定含有充分条件关系。人们对充分条件关系的逻辑含义的探究,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四百年前,《墨经·经说上》对“大故”与“小故”(充

3、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关系)就曾作出了下述规定:“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在古希腊,斯多噶学派的达多勒斯对充分条件关系的含义界说为:“不可能前件真而后件假。”而十四世纪法国巴黎大学校长布利丹则规定为:“一个命题称作另一个命题的前件,如果当这两个命题给定时,不管这两个命题的意义是什么,不可能第一个是真的,而第二个是假的。”《墨经》中的“有、无”指的是客观事件的有、无,因此,墨子所说的“充分条件”(即“大故”)理应是客观事件间的客观的联结关系。而客观事件则是作为思想的命题的思考对象,因此,命题的“真、

4、假”与为其所思考的事件的“有、无”同义:事件为有,命题为真;事件为无,命题为假。达多勒斯和布利丹所提出的界说可同义地改说成:“不可能有前件而无后件”(当然,这里“前、后件”均指客观事件),而这又与将墨子的话译成现代汉语“有前件必然有后件”等价,因为,“不可能不”与“必然”等价。可见,经历了漫长的一千八百年,对充分条件关系的界说却一直踏步不前。尽管,充分条件关系是传统形式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然而,对此至今尚无严格准确、一致公认的定义。国内一些形式逻辑书(如,金岳霖的《形式逻辑通俗读本》)通常采用与

5、两千多年前在《墨经》中提出的“有之必然”相应的“有甲必然有乙”这种素朴的界说。虽然这种十分古老的规定在当时曾经是辉煌的逻辑思想,可是却经不起当代形式逻辑的严格考核。譬如说,当后件乙本身就是必然的事件(如乙为“下雨或不下雨”)时,对于任意的前件甲(如甲为“我姓林”)来说,似乎满足“有甲必然有乙”(似乎是其乙必然因此甲任意时的特殊情况);可是,任意的甲决非本身就是必然却与甲毫无内在联系的乙的充分条件。又譬如,“甲,必然,乙必然甲且乙”是否成立?在这种出现两次(甚至更多)“必然”的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要

6、用那种素朴的规定担负起鉴别其成立与否的逻辑标准,那就难以胜任了。其实,“…是…的充分条件”、“…必然…”作为二元联结关系,就其逻辑含义来说,始终未曾被清晰地揭露,前者的逻辑含义始终是朦胧的,后者亦然,因此,想用后者来界说前者,依旧摆脱不了朦胧。但是,尽管如此,在这二千四百年来的传统形式逻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充分条件关系的前、后件之间必须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一点,无疑是难能可贵、殊堪珍惜的黄金般闪光的历史遗产,向后继者指明了正确的探索方向。综观上述二者,也许可归结为:朦胧的正确。为了摆脱朦胧,

7、图谋清晰(这可以理解,应予赞许),然而却把那黄金般闪光的正确方向弃如敝履(这便舍本逐末,大谬不然了)的另一条解决途径便乘虚而入。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麦加拉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费罗开始,直到现代数理逻辑奠基人之一19世纪德国数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他们走着另外一条途径。费罗认为:“一个条件命题是真的,只要不是前件真、后件假。”这个陈述可简化为:“不是前真而后假。”这就开了现代数理逻辑把充分条件关系处理成二值的离散数学函数实质蕴涵的先河。弗雷格继承和发展了费罗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弗雷格原理:“

8、复合命题的真假只取决于支命题的真假,是支命题真假的一个函数。”他认为:“我这里的任务是通过将这种附属物分离出去,剖析出一种称为逻辑核心的两个思想的结构,我称这种结构为假言思想结构。”(《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将前后件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个逻辑精髓当作“附属物”分离出去,剩下的“逻辑核心”真值函数只不过是硬塞给逻辑科学的理论糟粕(当然,在离散数学中仍不失为精华)。这样一来,在现代的正统数理逻辑中,充分条件关系被当作真值函数关系“实质蕴涵”(往往简称为“蕴涵”)。以“A→B”表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