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附件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ID:14320903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7

附件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_第1页
附件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_第2页
附件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_第3页
附件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_第4页
附件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附件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附件一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2015版西南交通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应对国家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我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开展通识教育,完善我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研究,学校决定在2014年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修订工作。为保障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一、指导思想以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的精神为指引,为应对国家招生制度改革,推进

2、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交通特色鲜明的“价值、人格、能力、知识”四维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梳理、优化和完善本科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五有”交大人,助推“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大类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关系,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二、基本原则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认真贯彻学校指导思

3、想,在2014版培养方案修订基础上重点突出以下原则:1、坚持大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坚持大类培养。根据招生改革方案,在原有基础上深入推进大类培养。按照大类招生的方案,大一学年采用大类培养,相同大类课程一致。通过设置专业准入课程,科学设计专业选择标准,营造专业与学生的双重竞争机制,提高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加强个性化培养。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设置“研究型”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为学生提供本科毕业后“本专业深造”或“本专业就业”的有效支撑,体现个性化培养。通过开展辅修专业的方式,设置辅修本专业的课程

4、模块,为其它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深造”或“跨专业就业”提供有效支撑,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2、优化课程体系,压缩学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同时鼓励学生修读辅修专业等方式进行专业交叉复合,适当压缩一专业总学分。重构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减少课程知识点的交叉重合,将相近的多门课程组合成一门大学分课程,减少学生学习的课程总门数。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比重。3、加强“五课堂”统筹协调根据人才培养的过程,将校内课内的“第一课堂”、校内课外的“第二课堂”,校外国内的“第

5、三课堂”、国外的“第四课堂”以及网络E-LEARNING的“第五课堂”统筹协调,通过设置必修环节、课程替代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多向度发展。4、强化课内与课外时间统筹管理加强课内课外时间统筹设计,压缩课内学时学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按照课内与课外不少于1:2比例进行课程总体时间规划。课前应通过详细的课程大纲,明确整个课程的整体安排及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规划。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视频、电子资源及各类参考资料,通过课程中心或Moocs平台进行教学。加强课前预习、过程控制和课后时间管控

6、,特别是课下任务的科学合理性。鼓励通过多次考试与测验,课程项目等多种方式,推动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程难度与挑战度。5、加强通识教育依据高水平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强化通识教育,拓宽我校通识课程的覆盖面,逐步搭建并完善基于模块式分类、必修和选修交叉的通识课程群,支撑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在不增加通识课程学分的基础上,提高通识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将原有任意选修课纳入通识课程组,按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按“历史文化与文明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

7、“艺术体验与审美修养”“社会科学与责任伦理”、“自然科学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交通、工程与创新世界”七个模块设置,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要求。推进新生研讨课程建设,在大一新生中逐步实现新生研讨课程的全覆盖。6、推进高年级专业研讨课建设为了提高课程的研究性,支撑学校“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推进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高年级逐步推进高年级专业研讨课程建设。7、设置专业准入课程为配合大类培养,各专业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本专业相应年级学生修读的重点课程为本专业准入课程,以实现学

8、生跨大类专业选择。8、本硕衔接课程为了体现个性化,对学有余力、有志于本专业深造的同学,由学院指定可以申请修读本专业研究生阶段课程替代本科相应课程。三、课程体系设置及要求1.总学分要求理工类:165~170学分经济、管理、文学、法学类:155~160学分建筑、城规、景观:200~206学分艺术类:225~230学分工科专业严格按照根据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补充标准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人文社会科学类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课内实验、实验课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