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ID:14351797

大小:92.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8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1页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2页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3页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4页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2引用标准GB/T14496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DZ/T001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DZ/T0075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总则3.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土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3.2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

2、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3.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3.4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3.5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4工作设计4.1资料收集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一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18资料: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

3、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4.2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4.2.1野外踏勘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a.检查核对所收集资料的可靠程度;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4.2.2设计前的技术实验4.2.2.1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4.2.2.2前人未工作过的地区

4、、特殊景观、为寻找特殊矿种、特殊矿产类型为目的的地区,必须开展技术实验。试验内容包括:采样层位(深度),采样介质,样品加工方案,指示元素及指标,采样布局,采样网度和方法等。4.2.2.3技术试验的一般要求18a.试验剖面应布置在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矿床和覆盖物地段。每条剖面的两端必须各有3—-5个点落在背景地段上。b.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方案试验,一般选择在揭露过矿体的探槽或浅井上(见附录A)。如果的表工程不理想或没有工程,可以用一般剖面方法,按不同深度采样。指示元素和测网试验一般与层位和粒度在同一剖面进行。剖面数量不得少于三条。c.土壤测量的指示元素及指

5、标,可根据矿床的元素共生组合关系(见附录B、附录C和附录D),通过试验择优选择。4.3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及技术试验结果编制设计书。设计书内容应包括:a.工作的目的及任务要求;b.地质、地形、地貌、第四纪覆盖物类型以及地表地球化学环境和可能干扰的因素;c.样品的自然富集层位和颗粒度。工作比例尺和采样网度、深度及重量;d.取样介质及样品加工方案;e.指示元素和指标,分析方法及方法检出限的要求,质量监控方案;f.方法技术要求、技术经济指标和生产管理要求;g.设计附图;h.预期提交的成果和资料。4.4测区与测网4.4.1测区范围a.测区范围应以任务书的要求确定,并通

6、过设计前的踏勘,选择覆盖物类型和地质条件最有利的地段。18b.根据普查后的异常确定详查工作范围时,应考虑覆盖物类型对异常规模、形态的影响,测区范围应大于异常或异常群(带)的面积。4.4.2测区的部署原则4.4.2.1测线方向应尽量垂直被探察地质体的走向,并尽可能与已知地质剖面或物探测线一致。4.4.2.2测网可根据被探测物的规模、产状和工作性质,分规则测网与不规则测网(非网络化测网)。a.规则测网有矩形与正方形网络。矩形网络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较大的目标物;正方形网络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不大、或形态复杂的目标物;b.非网络采样适用于中、小比例尺或地形恶

7、劣、施工条件差,正规网络布设难度大的地区。4.4.2.3不同勘查阶段有不同的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工作比例尺与测网的关系见表1。详查工作中若以土壤测量资料确定的测区,线距与点距可根据资料中的异常大小而定,选择表1中适合的比例尺和网度。一般情况下,线距应小于有意义异常长度的1/2,点距应小于异常宽度的1/3。由其他资料确定的详查区可参照表1执行,应保证最少有3条测线控制探测物。表1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密度工作阶段比例尺矩形网格正方形网格点/km2线距(m)×点距(m)点线距(m)区域调查1:2000002000×500100011:1000001000×250~

8、500500~10001~4普查1:50000500×100~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