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两型社会专题研究

长株潭两型社会专题研究

ID:14360958

大小:10.46 MB

页数:86页

时间:2018-07-28

长株潭两型社会专题研究_第1页
长株潭两型社会专题研究_第2页
长株潭两型社会专题研究_第3页
长株潭两型社会专题研究_第4页
长株潭两型社会专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株潭两型社会专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株潭两型社会专题研究目录前言第一章长株潭两型社会获批背景与详情第二章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定位、规划和具体进展第三章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扫描第四章“长株潭两型社会”背景下房地产发展预测2前言前言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长沙引起强烈反响,一方面政府部门大力宣扬两型社会的构建,一方面开发商借两型社会大肆宣扬自身楼盘,而留给普通大众的诸多的疑惑和不解。什么是“长株潭两型社会”?两型社会给长沙房地产市场会带来什么影响?是大家的疑问,也是我们这个课题将要阐述的方向。

2、3前言----对两型社会的理解长株潭两型社会试点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意思:试点的背景是长、株、潭城市的协作和融合发展;第二层意思:试点的方向是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因而我们在第二章将会从这两个层面的意思来分析“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定位、规划和具体进展”;在第四章“长株潭两型社会对长沙房地产发展的影响”也会从这两层意思来推理。长株潭两型社会:在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包含两层意思。4目录第一章长株潭两型社会获批背景与详情●申报与获批历程

3、回顾●获批背景分析●获批享有优惠5第一章申报与获批历程回顾酝酿准备阶段衔接争取阶段成功申报2007年3月3日,第十届五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提出《关于将长株潭城市群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议》;4月,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中心改革主题,再次上报方案;2004年底,在获悉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正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省发改委立即开始与国家发改委接触;经过一年调研,2005年底初步形成试点框架方案;2006年初,省政府组织对试点框架进行修改完善,于2006年6月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2007年

4、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两型社会历经3年,2次申报,与武汉5年6次相比,申报很顺利;省政府非常重视,第二次申报调研报告达三公斤重,花费了巨大精力;起初以综合性试验区进行申报,未果;第二次最终确定两型社会这一主题,获得了批准;6第一章申报与获批历程回顾17个城市(或地区)同时参与申报,竞争激烈,国务院、发改委确定评选标准,长株潭城市群从中脱颖而出;杭州、台州、合肥、广西北部湾、沈北新区(沈阳)、大连、宁波、

5、广州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郑州郑东新区、新疆乌昌行政区(乌鲁木齐、昌吉)、内蒙古呼包区(呼和浩特、包头)、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哈尔滨、大连、齐齐哈尔)、河北曹妃甸(唐山)等共计17个城市(或区域)。试点要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要在试点内容上有特点和重点;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改革试验和探索;试点选择要考虑区域平衡发展,选择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地区。同年提出申报国家综改区的城市(或区域)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评选标准选择长株潭,是国家充分考虑到布局合理性和东中西部平衡发展的结果。7第一章获批背景分析背景一:国家支持中部崛起的一

6、个战略布局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中,重心由东部沿海到内陆西部,再到中部地区;中部崛起中,长株潭扮演了重要角色,定位为中部崛起的引擎之一。集中全国财力,优先发展沿海地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1979年,批准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浦东;………扩大内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2000年6月29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

7、铁路全线正式开工改变中部塌陷的状况。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200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70-90年代改革开放90年代末—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8第一章获批背景分析长株潭入围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进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视野;

8、(中部六省中,仅有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省)长株潭定位为中部崛起的领跑者。城市群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各自优势武汉城市圈(湖北)5.77万3000万“中部之中”、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中原城市圈(河南)5.87万3900多万矿藏丰富,能源原材料基地初具规模皖江城市带(安徽)5.6万2120万紧邻长三角,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湖南)2.83万1200多万一体化走在前列,人均GDP是中部之首大太原经济圈(山西)昌九工业走廊(江西)9第一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