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地质预报_冶金矿山地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超前地质预报_冶金矿山地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ID:14542967

大小:1.49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29

超前地质预报_冶金矿山地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_第1页
超前地质预报_冶金矿山地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_第2页
超前地质预报_冶金矿山地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_第3页
超前地质预报_冶金矿山地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_第4页
超前地质预报_冶金矿山地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超前地质预报_冶金矿山地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4这一届基本是一个生产报告,科学性不强,论文学术特点不突出!中坝隧道暗河地质灾害体探测5.4.1中坝隧道概况中坝隧道进口里程为D9K53+615,出口里程为D9K57+715,全长4100m,其中,D9K53+615~D9K54+800为上坡段,纵坡率3‰,D9K54+800~D9K57+715为下坡段,纵坡率-7.3‰,进口轨顶设计标高为719.79m,出口为701.56m,隧道最大埋深约409m。隧址区洞身局部地段有公路通过,进、出口附近均有乡村土路通过,交通条件较好。研究区内构造条件较为简单,未见断裂构造体通过,受北侧龙爪坝

2、向斜的影响,处于核部转折端的单斜地层局部发育小型揉皱和变形,分别向NE和NWW向展布。层面在隧道进口处多变,其它大部分以22°缓倾角为主,围岩以III、IV级围岩为主,节理裂隙成组发育。位置图,平、剖面图!!中坝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中坝隧道洞身纵断面图区域内所涉及的地层单元主要为第四系坡洪积(Q4dl+pl)层、坡残积(Q4dl+el)层,三叠系雷口坡组(T2l)、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T1f),二叠系龙潭、长兴组(P2l+c),茅口栖霞组(P1m+q)。为一单斜构造,未见断裂构造体通过,局部发育小型褶皱。层面在进口处多变,其它

3、大部分以22°缓倾角为主,围岩以III、IV级围岩为主,节理裂隙成组发育,地层岩性的具体特征如表5-16所示。表5-16中坝隧道地层岩性特征表界系统地层名称代号厚度(m)岩性特征隧道穿越线路里程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0~5黄灰色、褐灰色粉质黏土,含少量碎石及角砾,分布于山间沟槽及洼地内或斜坡及山脊处/坡残积层Q4dl+el0~8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47~296黄灰色、灰色、灰白色页岩、泥灰岩夹灰岩D9K53+615~D9K54+100下统嘉陵江组T1j305~474灰色、灰黑色灰岩D9K54+100~D9K56+

4、230飞仙关组T1f305~474灰紫色,暗紫色砂质页岩及泥质砂岩D9K56+230~D9K56+800古生界二叠系上统龙潭长兴组P2l+c50~236页岩、炭质页岩夹煤,顶部为灰岩D9K56+800~D9K57+580下统茅口栖霞组P1m+q310~378灰色、深灰色灰岩/5.4.2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受到飞仙关组(T1f)非可溶岩地层的隔挡,以P1地层为主的水文地质单元对隧道无影响,因此,隧址区内隧道所穿越的三叠系雷口坡、嘉陵江组灰岩含水层是隧道开挖过程中的主要涌水源。图5-20隧道影响的岩溶水单元示意图该区岩溶发育的特点表现为地表水

5、和地下暗河管道相连通,岩溶以水平溶蚀与垂直溶蚀相互交替呈现,形成规模较大的地下岩溶通道,尤其是嘉陵江组岩溶十分发育,主要表现为地表大量的溶蚀洼地、落水洞和岩溶槽谷,并且顺层发育有地下暗河管道系统。中坝隧道轴线基本垂直地层走向方向,穿越的嘉陵江组可溶岩段富水性好,地表发育的负地形为该岩层提供了良好的汇水条件。受东西两侧头道河和水落河横向河流的切割控制,隧址区呈河间地块地貌图,同时受南北两侧非可溶岩的隔挡,岩溶地下水顺层沿轴分别图向两侧流动。由于水流河切割更深,区域局部的分水岭偏向头道河一侧,位于上田坝——包包上一带(图5-20)。隧道段

6、区域,岩层多沿北东向展布,可溶岩为T1j+T2l灰岩地层,西侧地表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后,少量地下水在隧道附近最高的高家山北东即侧隧道进口段被浅切割排入铜匠沟;其余大部分地下水继续向东径流,遇水落河切割后多以泉点形式排出地表(照片5-1、5-2)。面状渗出股状涌水照片5-1水落河近下游龙井坝泉水出口照片5-2山落窝北东侧岩头上泉水出口单元内泉点主要为龙井坝泉、山落窝北侧茅草坪泉和犀牛塘泉,其中犀牛塘为暗河管道的出口。三个泉点均出露于T1j地层,高程分别为457m、473m和473m,2012年5月份测得流量分别约32.3L/s、10L/s

7、和45L/s,8月份测得犀牛塘流量约120L/s左右。与此同时,在两侧河流岩层分界处分别进行测流,从而计算出地下水从T1j可溶岩系统中以集中形式和分散形式进行排泄的河流补给量(表5-17)。由表可见,水落河的汇水量更大,这进一步表明地下水分水岭较水落河更远,同时反映了分水岭东段汇水面积更大且径流途径远,含水量丰富。表5-17中坝隧道所属单元排泄边界测流情况河流名称地理位置岩性分界下游界限高程流量Q(m3/s)测流日期头道河糍粑田附近T2l/T3xj656m2.282012.8.10三槽湾东侧T1f/T1j2.15水落河水落袁家坝T2l

8、/T3xj447m3.592012.8.8河底下附近T1f/T1j2.585.4.3隧道涌水特征2012年7月14日上午11时,由隧道进口段开挖在施工至里程D9K55+218掌子面处发生局部高压涌水现象。涌水点出现在掌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