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三言二拍_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_贾峰

_三言二拍_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_贾峰

ID:14777347

大小:29.0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30

_三言二拍_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_贾峰_第1页
_三言二拍_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_贾峰_第2页
_三言二拍_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_贾峰_第3页
_三言二拍_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_贾峰_第4页
_三言二拍_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_贾峰_第5页
资源描述:

《_三言二拍_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_贾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_三言二拍_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_贾峰DOI:10.16391/j.cnki.jyks.2011.04.001教育EDUCATIONANDEXAMINATIONS考试2011年第4期●科举学丛谈“三言二拍”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贾峰摘要:“三言二拍”中的科举考试和现实社会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差不大的。冯、凌二人在“三言二拍”中所表露的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和现实社会中的科举,同样有相通之处。表现在:一、个人才华高低是中进士与否的决定条件之一;二、科举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科举考试有规律可寻;三、积德行善者中进士;四、科名前定。冯、凌二

2、人将对科举取士的态度融入拟话本中,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的担忧,同时还对士子进行了劝诫。研究“三言二拍”,对研究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科举;进士考试;三言二拍科举制始于隋,确立于唐,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到明代以朱元—————————————————————————————————————————————————————璋确立八股取士为标志,达到鼎“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称之为科举制盛。钱穆认为挤到独木桥上也只有明朝。从僧侣贵度的只有明朝。族到平民的转变(即变为以科举入仕的知识分子)只[1]有明代出现。”明代科举具有

3、较强代表性,研究明士考试。剩下的57人,有3人依靠异人的帮助,中了进士;有2人做好事积了阴功中进士,1人因为做了亏心事损了阴德,被压了一科后中进士;有8人依靠他人的赏识推荐加上自身的努力,中了进士;剩下的43人凭借自身的才华中了进士。可见,在拟话本中,冯、凌二位作者都认为科举高中进士要考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三言二拍”中对进士考试内容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唯一涉及进士考试内容的是《老门生三世报恩》中鲜于同的考试。鲜于同本无中进士可能,却因为考官蒯遇时私心作祟,欲取青年人,机缘巧合之下,偏偏数次取中了年老的鲜于同,直至鲜于同中了进士。从鲜于同参加科举考试的内容来看,

4、拟话本中的科举考试与现实中并无不同。他中进士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其一,数十年笔耕不辍的积累,自身才华横溢;其二,考官蒯遇时私心作祟,让他有机可乘,钻了空子;其三,机缘巧合,作者的有意安排。如果没有作者的刻意安排,鲜于同这个五十多岁的老秀才,很可能像冯、凌二位作者一样,一辈子与科举功名无缘。这也是现实中的科举与拟话本中科举的不同之—————————————————————————————————————————————————————代科举制,对我们研究整个科举制的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三言二拍”作为冯梦龙、凌濛初二人编纂的白话小说集,其中包含大量宋元以来科举取

5、士的内容。这些科举取士的内容,对我们研究明代科举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三言二拍”中的进士考试“三言二拍”中55篇拟话本的入话或正话中涉及到进士形象,其中有明确交代进士出身者共82人。因苏轼在《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和《喻世明言》卷三十《明悟禅师赶五戒》中前后出现了两次。所以,“三言二拍”中真正有交代进士来源者共81人。其中9人出自入话,72人出自正话。81人中有24人在拟话本中一出现就是进士,未参加进作者简介:贾峰,男,安徽阜阳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漳州363000)·38·贾峰:“三言二拍”中的进士考试

6、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处:拟话本中的科举取士可以按照作者的意愿随意安排,现实的科举却没有走错了重来一次的机会。从话本中55个参加科举的进士身上,可以归纳出冯、凌二人对科举的态度:(一)才华横溢是取得科举功名的前提条件像上文中所述的,57人参加科举考试,有43人凭借着自身的才华中进士,占总数的约75.44%。这说明,自身素质过硬才是中进士的关键。—————————————————————————————————————————————————————(二)科举取士中存在投机取巧现象《华阴道独逢异客江陵郡三拆仙书》中的李君,依靠仙人留下的三封仙书,花钱买了个进士及

7、第。《假神仙大闹华光庙》中的魏宇,中了两只妖精的迷惑,后得上仙吕洞宾搭救,才脱身中了进士。《李公子救蛇获称心》中的李元,因救了一条蛇得到回报。那蛇女考前偷了试卷,李元得了题目早作准备,中了进士。作者用浪漫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事实:朝廷虽极力强调公平取士,但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平。(三)士子行善、行恶与科举中进士与否挂钩《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入话中的刘尧举,本是个状元的命,却因为做了欺心事———勾引《裴晋公义还原配》入话良家女子,被生生压了一科。中的裴度,“有人相他纵理入口,法当饿死”。[2]后来他捡了三条宝带归还失主做了善事,居然进士及第,位至宰相。冯、

8、凌二人的观念中,行善者会逆天改命中进士,行恶者则会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