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

ID:14820802

大小:7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30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一、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一)犯罪现象的本质属性1.研究犯罪现象的本质属性是犯罪学的重要任务,“一定数量的犯罪集合而构成的犯罪现象,不是个别的具体的犯罪行为的简单相加,它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具有的新的性质”。(1)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行为不是犯罪,总是由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秩序的需要而通过国家的法律加以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阶级性和法定性。(2)罪与非罪的界限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总会随着

2、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从这个角度看,犯罪现象又具有相对性。(3)实施犯罪的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危害结果都具有社会性,因此,犯罪现象又具有显著的社会性。(二)犯罪情况、特点和规律1.犯罪情况犯罪情况是犯罪数量、类型、危害的程度、犯罪的时间、地区、犯罪主体的构成状况和犯罪主体的个人情况。它是犯罪现象最表层的现象,是最基本的犯罪事实和最基本的研究素材。2.犯罪特点犯罪特点是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性,即犯罪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共性。它是对犯罪现象的深层次的显现。3.犯罪规律犯罪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犯罪的升降、涨落、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趋势

3、。即犯罪的流量和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犯罪规律决定了犯罪情况和特点,并通过它们表征和显示自己。(三)犯罪结构和犯罪分类1.犯罪结构犯罪结构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各类犯罪的有机结合。2.犯罪分类(1)犯罪分类是根据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按照一定标准归并为不同类型。(2)犯罪分类有刑法学的犯罪分类和犯罪学的犯罪分类。(四)犯罪人1.犯罪人是犯罪的自然人和法人。2.被害人是研究刑事被害人的状况特点、类型、被害原因以及被害预防等方面的问题。二、犯罪原因(一)研究犯罪原因的基本理论,包括犯罪原因、概念、特征、分类、因果关系及其方法论1.犯罪原因的概

4、念犯罪原因是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犯罪原因是一个多元、多层次、多变量的、综合性的动态系统。2.犯罪原因的分类由于犯罪原因本身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因此,犯罪原因的分类是多元的分类方法。必须强调的是具体犯罪行为的原因和整体犯罪现象的原因是有区别的。3.犯罪原因的研究方法犯罪原因的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果溯因,即由现实的犯罪现象去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9(一)犯罪的社会因素犯罪的社会因素是与犯罪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总称。犯罪的社会因素可分为宏观社会因素和微观社会因素。(二)犯罪的主体因素犯罪的主体因素是

5、犯罪主体的意识因素、心理因素、人格因素和生理因素。三、预防犯罪(一)概念犯罪预防是为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防止和减少犯罪发生而采取的社会性和专门性的综合防治措施。(二)预防犯罪的基本理论包括预防犯罪的性质、任务、地位和功能;预防犯罪的基本原理;预防犯罪的总方针与原则等问题;比较研究古今中外各种预防犯罪的理论和措施。(三)犯罪预测犯罪预测是在掌握过去和现在犯罪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未来犯罪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断和展望。(四)犯罪预防的主体结构及其作用预防犯罪主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是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全社会各部门、各行各业、各组织和公民

6、都有预防犯罪的责任和义务。(五)预防犯罪的措施体系这是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指导下,建立起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的措施体系及其网络。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一)由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又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而对犯罪学学科性质的界定出现了不同的争论。(二)我们认为,由于犯罪学研究的对象是犯罪现象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引起犯罪发生的主客观因素及其防治对策,具体来说,就是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对策,因而它是需要运用社会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交叉和综合性学科。

7、1.犯罪学研究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都必须以刑法规定的犯罪为基础。犯罪学的研究内容既要运用刑事法学和其他有关的部门法学的研究成果,又要对它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因此,犯罪学不仅有法学的内容,而且要以法学为基础。2.犯罪学在研究犯罪的社会原因和犯罪主体原因时又超出了法学的范围,必须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知识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犯罪学又有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内容。2.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模式及责任认定。一、对应共存关系(一)概念。对应共存关系,是指被害人与犯罪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互相对应、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其

8、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载体上的“对偶对称性”。2.角色上的“预先自塑”性。3.参与上的“刑事伙伴”性。4.作用上的“互补合作”性。二、二元原因关系(一)概念。二元原因关系是指双方在引发“犯罪—被害”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