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变、做【可编辑版】

辩、变、做【可编辑版】

ID:14843782

大小:33.8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30

辩、变、做【可编辑版】_第1页
辩、变、做【可编辑版】_第2页
辩、变、做【可编辑版】_第3页
辩、变、做【可编辑版】_第4页
辩、变、做【可编辑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辩、变、做【可编辑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辩、变、做辩、变、做新课程的实施就像一股春风为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小学生开辟了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发展,特别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但是由于新课程在我们农村小学正是起步实施初期,还未曾全面铺开,中高年级的教材还有待改新,如何使原教材与新课程理念进行有效衔接,把新课程理念转化到中高段年级的实际教学行为里面,努力提高中高段思品课的真正实效,是我们中高段德育工作者现阶段(过渡期)探索的方向。辩一辩——激活情感意识新课程下的品德课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让学生体悟,通过体悟来

2、明白道理,这是新课程教法的走向。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只要接连不断地参与活动就能达到体悟的目的。体悟是需要通过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结果的思考辩论来达到的。说到底,只有辩论的过程才是“悟”的过程,离开了辩论,也就无法体现“悟”。辩论活动是超越行为活动之上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并不关注于学生参与活动的频率有多高,活动的形式有多丰富,而是关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否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正是课堂活动区别于课外活动所不同的地方。所以体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体悟离不开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辩论思考。一、辩在课始——文本对话的前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

3、加,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其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就要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范围与程度。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更应积极利用好思想碰撞见真情的契机。在进入主题前就可以设计一些与文本有关联的生活化的选择题或辨析题让学生来谈一谈看法,这样能比较有效把学生引入课文主题,使之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其中,而不是被动式地接触课文。例如在上《劳动不分贵贱》课始,我出示了一组写有各种职业名称的卡片,(如“教师”、“科学家”、“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医护人员”、“环卫工人”、“餐厅服务生”、“

4、农民”……)让学生选择:“你希望以后从事哪种职业?”学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脑力劳动或挣钱多的劳动。即而我提问“有些你们不屑的劳动会有谁来干呢?”、“劳动最光荣,难道这些劳动没有意义吗?”。呵!一石就足以激起千层浪,何况是连续的轰击呢!同学们的反应可热烈了。有拿社会上的见闻反驳的,有拿生活中父母的“实惠教育”论证的,有的早捷足先登拿课文内容辩论开了。这时的我,也许只有作个倾听者了。在辩论中进入课堂教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之后就可以自然地结合课文主题展开进一步学习明理。二、辩在课中——文本与现实的碰撞品德课首先讲究以“理”服人,所谓以“理”服人,不

5、是说在宣扬各种美德时,向学生们灌输大道理;也不是利用教师的特殊地位,让学生牵强附会,如你所愿式地接受教材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灌输式”的后果无外乎明理而不利于行,就是所谓的“说一套,做一套”。而是应该允许学生在道理面前有自己真实想法的流露,允许他们做出大胆的质疑,随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生生辩论、师生辩论的唇枪舌战中,一步步靠近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最终是真正地信服。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所学的内容深信不疑,才可能在实践中锲而不舍去实行,从而使认识转化为行为,并形成永久的信念。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做一个诚实的人》,其间听到有的学生窃窃私语“诚实值几个

6、钱?”、“老实人吃亏。”时,我没有简单地一语盖之,而是很平和地把他叫起,首先肯定他敢于质疑的好品质,接着又鼓励他大胆说出说“诚实值几个钱?”的理由。学生的看法是:这个社会上存在着很多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这时又有几个学生举手示意同。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不敢长篇大论地“就书论理”了,而是把持正反观点的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随机辩论,我自然站在“诚实是美德”一方。经过当堂辩论,那几个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终于放弃了他们原先的立论,倒向了我们一边。明白了:即便老实人吃亏也是是暂时的现象,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我相信,那些学生的转变是真诚的。可见

7、,德育课不仅向学生宣扬美德、真理,同时也应鼓励学生们大胆向这些真理质疑,使他们真正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观点,进而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三、辩在课后——生活对话的演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辩在课中的“辩”是接触道理时与现实有了冲突引发的争辩,是一种辩中明理式的争辩。而这里的争辩则是明了道理之后再进入生活实际,用此时此刻的眼光和判断力去评论生活的又一次深入争辩,是在具有一定道德理论意识之后,把它作为有力的论据来辩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象。我觉得此“辩”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道理,从而也更明确地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巴甫洛夫说“争辩是思想的最优触媒

8、。”可见此环节的设计使课堂与生活有了再次的亲密接触,我把它称之为与生活对话的一次演练。例如在学习《做事要page有责任心》后,鉴于同学的实际体会不是很深,我引入了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