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doc

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doc

ID:14958607

大小:2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31

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doc_第1页
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沃德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

2、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课堂上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课堂教学进度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

3、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新课标实施后,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过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但对于过度频繁的无绪的问题,学生缺少自己的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将日益呈现出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不承认“书本的权威不可挑战”,“教师的权威不可动摇”,“知识是确定的”等等教育上的假设,

4、不以接受现成的知识为目标。它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通过推进研究式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养成主动探索、亲身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彻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所感兴趣的课题。因此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他们主动投入,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学会了怎样开展课题研究,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5、题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等等,进而逐渐形成具有21世纪学校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实际,将教学目标加以细化处理,设计出本节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使学生能较全面的把握教材的实质。改变以往的讲述—记忆—试验验证—2强化记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改变那种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观察验证的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从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师的课

6、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相信在我们教师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新课标会越来越好。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