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

ID:15064754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_第1页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_第2页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_第3页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_第4页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_第5页
资源描述:

《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内支撑的支锚刚度如何计算?答:桩计算时采用的刚度为分配到每个桩上的刚度。软件计算中自动用交互的“支锚刚度”先除以交互的“水平间距”再乘以“桩间距”(如是地下连续墙乘1),换算成作用在每根桩或者单位宽度墙上的刚度,进行支护构件计算。在单元计算中需要用户按照如下方法输入,在整体计算中软件可以自动计算。 ①方法一:可以输入按《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C》方法计算的刚度,此时在“水平间距”栏需输入“桩间距”(如果是地下连续墙输入1)。  《基坑支护技术规程附录C》对水平刚度系数kT计算公式为: 附件: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式中:kT    ——    支撑结构水平

2、刚度系数;——    与支撑松弛有关的系数,取0.8~1.0;E    ——    支撑构件材料的弹性模量(N/mm2);A    ——    支撑构件断面面积(m2);L    ——    支撑构件的受压计算长度(m);s    ——    支撑的水平间距(m);sa    ——    计算宽度(m),排桩用桩间距,地下连续墙用1。 ②方法二:可在“支锚的水平间距”和“桩间距”都输入实际的间距,此时交互的支锚刚度就应是整根支撑的刚度;即采用公式的前半部分,这两个方法算出来的结果好像不一样吧,望楼主再发帖前先自己试验一下,不然会误导我们E是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数值

3、大小与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具体可以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相关条文。I值为构件截面惯性矩,L为构件计算长度,则EI/L则为构件线刚度。这也是结构力学中弯矩分配主要依据材料的抗弯刚度计算,实际上就是对材料制成的构件进行变形(即挠度)控制的依据,计算方法的由来,应该是从材料的性能特征中得到的:第一个特性决定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当材料的抗拉强度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

4、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第二个是材料的离散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为了满足相同的安全度,就需要更大的强度富裕(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这一点在七四规范中反应在安全系数K中(抗弯1.4,抗压,抗剪是1.55),新规范在公式中已经不见,但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上找到由来;第三个特性即材料的蠕变性能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合理设计的材料结构能按设计者的意图调节其内力。带裂缝工作的构件其塑性铰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第四个特性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有一条很重要,是在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存在强度的富裕而只

5、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之分,即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时,让塑性铰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同样是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由来;第五个特性是根据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这也是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的由来吧。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

6、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

7、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

8、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