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ID:1514288

大小:6.92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7-11-12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1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2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3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4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eterminingthefocallengthofthinlens透镜是组成光学仪器的基本元件之一,标志透镜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焦距。了解透镜成像规律,掌握光路调整和焦距测量方法,对于了解、使用和设计光学仪器有很大的帮助。本实验仅测量薄透镜的焦距。加深理解薄透镜的成像规律;学会光学元件的共轴调节技术;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基本方法。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平面反射镜,光源,带箭矢孔的物屏,光屏。实验原理准备知识薄透镜:透镜中心厚度比透镜的焦距或曲率半径小很多的透镜。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

2、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解释: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折射球面的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光心:光线通过主光轴上某一特殊点,而不改变方向,这个点叫透镜的光心。副光轴:除主光轴外通过光心的其他直线叫副光轴。近轴光线:一般使用透镜时,物体都在主光轴附近,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很小,这样的光线叫近轴光线。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通过透镜后会聚(或发散,这时其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叫主焦点F,如下图所示。每个透镜都有分居透镜两侧的两个主焦点。焦距:光心O到主焦点F间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f表示)。每个透镜有两

3、个焦距。薄透镜两侧的媒质相同时,两个焦距相等。焦平面焦平面FOFOff(a)凸透镜的焦点(b)凹透镜的焦点图透镜的焦点及焦平面光路可逆原理:在反射和折射定律中,光线如果沿反射和 折射方向入射,则相应的反射和折射光将沿原来的入射方向。这就是说,如果物点Q发出的光经光学系统后在Q’点成像,则Q’点发出的光线经同一光学系统后必然会在Q点成像,即物和像之间是共轭的。光路图:(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透镜的焦点;(2)过透镜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时不改变方向。2.薄透镜成像公式当透镜的厚度远比其焦距小得多时,这种透镜称为薄透镜。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规律可表示为u

4、、v分别为物距和像距,实物与实像时取正,虚物与虚像时取负;f为透镜焦距,凸透镜取正,凹透镜取负。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将物AB放在凸透镜的前焦平面上,这时物上任一点发出的光束经透镜后成为平行光,由平面镜反射后再经透镜会聚于透镜的前焦平面上,得到一个大小与原物相同的倒立实像A′B′。此时,物屏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就等于透镜的焦距f。3.凸透镜焦距的测定1)自准法AB像屏物屏2)共轭法物与像屏距离L大于4倍焦距,即L>4f,固定物与像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将在屏上出现两次成像。共轭法又叫位移法、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优点:它可以准确测量L、的值,从而避免了测量U的值时,难于找准凸透

5、镜光心位置所造成的误差。、物屏为凹透镜的虚物,物距为负值实验原理4.凹透镜焦距的测定(组合法)1.同轴等高的调节薄透镜成像公式仅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成立。对几个光学元件组成的光路,应使各光学元件的主光轴重合,才能满足近轴光线的要求。习惯上把各光学元件主光轴的重合称为同轴等高。实验内容(1)粗调:在光具座上使各光具尽量靠拢,用眼睛观察各光学器件是否与箭矢物AB的中间点等高共轴。等高调节:升降调节各光学器件与箭矢物AB的中间点等高。共轴调节:调节各光学器件支架底座位移调节螺钉,使各光学器件的中心及箭矢物AB位于光具座中心轴线上,再调节各光学器件表面与光具座中心轴线垂直。(2)

6、细调:根据二次成像规律,首先取箭矢物AB到光屏P的距离为L>4f后,两者固定。凸透镜放在物与光屏间,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看到放大和缩小的像,调节各光学器件支架底座位移调节螺钉及支架的高低位置,使光屏上看到放大和缩小像的中心点重合。(大像追小像)同理调节凹透镜共轴,同轴等高的调节完成。光源物屏透镜像屏主光轴如大像中心偏上(下),透镜光心就偏上(下)。2、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在物屏平面镜之间移动凸透镜,直到在物屏上找到等大倒立聚焦清晰的像,测五次。AB物屏2、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在实际测量时,由于对成像清晰程度的判断总有一定的误差,故采用左右逼近法读数。先使透镜从左向右移

7、动,当像刚清晰时,记下透镜位置的读数。继续向右移动使像由清晰变模糊,再使透镜从右向左移动,当像刚清晰时再记下读数,取这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成像清晰时凸透镜的位置。数据记录——自准法次数物体位置凸透镜位置左右平均12345平均值(单位cm)数据处理——自准法求凸透镜的焦距f及其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相对不确定度结果:3、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物与屏间距大于4倍焦距,并保持不变(多次测量时)。移动透镜,当白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和缩小的像时,记录透镜位置。重复5次。像屏物屏数据记录——共轭法次数物体位置B像屏位置或凸大位置凸小位置左右平均左右平均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