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ID:15185409

大小:3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1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_第1页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_第2页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_第3页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_第4页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这种不同体现在生活,生产,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上。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差异,注重“统一”和倾向“对立”的差异,注重感性和注重理性的思维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不同的表达和语言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

2、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

3、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从《诗经》的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到屈原的《离骚》,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唐朝的律诗,明清的对联,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得相当普遍,以至于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说:“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

4、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这些词语都反映了汉语形象思维的鲜明特征。而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到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文学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诗性地描写宏大的历史场面,到充分展示命运的冲突、揭示人物深层性格双向逆反的矛盾运动的这样一个由感性到抽象的进化过程。在哲学方面,中国古代的先哲及思想家们并不注重具体的概念。老子的智慧蕴藏在“大象无形”的混沌之中,孔子注重人生观的探讨,但对“仁”的本义究竟是什么,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这与苏格拉底运用“精神助产术”来探求“什么是美”,和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学有着天壤之别。除此之外,中国的象

5、形文字就是一个形象思维的鲜明表现,中国的书法就是表现文字形象美的艺术。但在四大文化体系中汉语的语法出现最晚,汉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比较模糊。(一)中方的整体综合和西方的偏好分析差异在对思维的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西方人偏好分析。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导致了思维上部分优先的思维操作的特点。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

6、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中国人的这种整体综合思想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如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与西医根据人体九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有很大的不同。从观念上来说,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产物。再如中国的绘画艺术。在国画的画卷中,不仅有图画,而且常配有诗词、书法、篆刻等等多种内容。如王维的山水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7、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综合思维。而西洋画中,绝无诗词书法,最多是在画中签上作者的名字。总之,对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情,必须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而中国人在看待事物时,不是就事论事,把事物进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来看,注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并把以往对待其他事物的经验转移到这里,进行一些类比式的判断和猜测。(三)中方的“统一”,西方的“对立”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与西方哲学辩证法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对立。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是经过斗争产生的,中国的《易经》用“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

8、互作用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然而中国文化更加强调“统一”,在主客关系上以“天人合一”、主客不分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强调“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