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说课稿

ID:15191857

大小:4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诗经两首》说课稿_第1页
《诗经两首》说课稿_第2页
《诗经两首》说课稿_第3页
《诗经两首》说课稿_第4页
《诗经两首》说课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经两首》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诗经>两首》说课稿   南星中学伍碧婷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诗歌的最早阶段,《诗经》是四言诗,四言诗的简单节拍,快捷而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同时又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为以后学习其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认知和技能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

2、的一些技巧及能力3、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和方法 1、诵读、翻译,感知诗歌的大意。 2、培养学生能阅读、能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2、了解《诗经》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3、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4、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

3、“比”“兴”写作手法。 5、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6、教具:多媒体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5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

4、》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收集整理阅读相关文章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2、按体

5、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6、。“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四、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

7、躁易怒。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5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