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才立规矩 为天才留空间

为中才立规矩 为天才留空间

ID:15238199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2

为中才立规矩 为天才留空间_第1页
为中才立规矩 为天才留空间_第2页
为中才立规矩 为天才留空间_第3页
为中才立规矩 为天才留空间_第4页
为中才立规矩 为天才留空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为中才立规矩 为天才留空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为中才立规矩为天才留空间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小院里见到陈平原先生的时候,他刚出席完系内博士后出站评审会议。就在这间刚刚进行了一场具体而微的学术讨论的会议室里,我们的交流马上切换到一个更为宏大也更具公共意义的主题——大学教育改革。  这恰好符合陈平原多年来的治学姿态。在专业治学基础之上,他有意识地保持着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共话题的关注和发言,并时有著述,借此“保持一种人间情怀”。作为1978级大学生,这位北大首位文学博士自高考过后从未离开校园,目睹35年间的大学巨变,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08年,陈平原成为北大

2、中文系主任,4年时间里,他常为“有些话只能绕着弯子说”而苦恼不已,去年秋季,他主动不再连任。用他自己的话说,“任期一满,马上下来”。回顾过去4年的掌门经历,陈平原说:“当你的学术立场与现有的操作规则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最好别做行政。若想坚守自己的立场,当一个教授比当系主任会更合适些。”  面对《人物》记者,作为“教授”而不是“系主任”的陈平原细陈大学教育的种种误区与弊病。有一句话尽管他已经在不同场合说了多次,但他仍然一再强调:“大学管理的微妙之处在于,如何‘为中才立规矩,为天才留空间’。”  人物PORTRAIT=P

3、  陈平原=C  P:作为中文系学者,您为何要从事似乎和您的专业并不直接相关的大学教育研究?  C:10多年前我就说过:“从事学术史、思想史、文学史的朋友,都是潜在的教育史研究专家。因为,百年中国,取消科举取士以及兴办新式学堂,乃值得大书特书的‘关键时刻’。而大学制度的建立,包括其蕴涵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精神,对于传统中国的改造,更是带根本性的——相对于具体的思想学说的转移而言。”我关注大学问题,最早是因撰写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牵涉到新教育与新文学的关系,比如讨论清末开始的书院改学堂,那些课程设置如何影

4、响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乃至转变其文学趣味与小说技法。而后,对于大学的关注,逐渐从新文学的形成转为现代中国学术的崛起,再到作为现代知识生产基地的大学制度,以及当下中国的教育问题,这一学思历程,使得我倾向于将大学置于教育史、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的脉络中来考察。  P:您以前曾多次提到,中国大学越来越像官场,大量提拔学有所长者出任各级行政领导。您多次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过去几年间,您本人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这段经历过后,您对这一问题有哪些新的思考?  C:大学越来越像官场,有各种原因,也有诸多“精彩的表现”,选拔

5、好的学者当行政领导,这只是其中一个侧影。我之所以对此潮流持批评态度,是因为做行政和做学术研究是两回事。教育主管部门把当行政领导作为对学者的奖励—你专业做得这么好,不让你当校长或系主任,好像有点对不起你。这思路不对。奖励好学者,应该给他时间而不是职务。好学者需要的是排除掉大量杂务,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研究。很可惜,今天中国的大学风气浮躁,很少人能志存高远、心气平和、全心全意地做研究。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和诱导乃至大量提拔研究出色的学者去做院长、校长甚至省长、部长的风气有关。好学者很难得,可获得职务奖励后,杂务实在太多,

6、没时间再认真读书做研究,又仍要戴着学术权威的头衔,四处乱说话,误人又误己。我当了一届北大中文系主任,任期一满,马上下来。我的体会有三:第一,做行政也是一门学问,不是谁都能做好的;第二,比起能力来,做行政更重要的是兴趣,要任劳任怨、能屈能伸;第三,当你的学术立场与现有的操作规则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最好别做行政。因为,这么一来,不是你人格分裂,就是你耽误了同事的好处。依违两可,到处搞平衡,那是很痛苦的。若想坚守自己的立场,当一个教授比当系主任会更合适些。  听说我即将卸任,第一个来采访我的是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

7、言人王旭明。他问我,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不都是学而优则仕吗,你为何不追求更上一层楼?我给他解说晚清以降政学分途的大趋势,称今天中国的读书人,不一定非混迹官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在专业领域做出的成绩,获得世人的尊重。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擅长“双肩挑”乃至三四肩挑,我不做评论。问题是现在整个评价标准过于强调官职的重要性,似乎不弄个省部级或厅局级,就活得很没有意思。我反对此思路,这才跳出来,说些无伤大雅的风凉话。  P:多年来,讨论大学改革时,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要“与国际接轨”。在您看来,“与国际接轨”在实际操作过程

8、中是否存在误区,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C:过去100多年间,我们一直在向西方大学学习;而且,这条路还会继续往下走。我并不反对这个大趋势。但是西方的大学多种多样,有总的精神及价值取向,具体规则则五花八门。有人以为西方大学有一个通行的模板,可以依样画葫芦,全盘照搬,那是不现实的。好的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更是很不一样。我们现在主要学的不是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