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

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

ID:1523979

大小:4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2

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_第1页
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_第2页
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_第3页
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_第4页
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摘要:“浑沌”是庄子对神话原型的改造的神奇意象,庄子用其寓言来呈现自己“道”的原始状态即是“无”,并认为”浑沌”状态是真与美的统一,也只有去除物累,用“无为”消除“有为”才能回归本真,达到无内无外的虚空境界。关键词:浑沌意象无为《庄子》一书中运用了众多的寓言来阐述庄子的为道思想,《庄子·天下》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1]884《史记》卷六十三则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2]可见,《庄子》主要是以寓言之言来表达思想的。在这诸多寓言中又分别由许多离奇的意象来建构,庄子便塑造了如鲲鹏、蜩

2、鸠、鸿蒙、浑沌等许多让人匪夷所思、过目难忘的意象。也正是这些蕴含着庄子深邃思想的意象才打造了《庄子》汪洋恣肆的格调、悠然而肆的超越意识和放达随顺的自然心态。其中“浑沌”的神话原型改造便是庄子所创造的最为接近“道”的意象。一、“浑沌”寓言的解构。在庄子的寓言中最为精彩的寓言之一便是“浑沌之死”的故事,这则寓言编织了被众人看做是庄周所谓的“素朴而天下无与之争美”的文学与人生之境界。其文出自《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

3、窃,七日而浑沌死。”[1]2287林纾在其《庄子浅说·应帝王》评价这则寓言的精妙时说:“以有凿无,想入非非,为通篇后殿,设想之奇无可伦比。”[3]追溯其神话渊源,最早记载“浑沌”的是文字表述始见于《山海经》,其中详细地描述了浑沌的外在模样并成为了庄子“浑沌”之象的原型。《山海经.西山经》云:“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4]随着人类思维历史的演进,“浑沌”逐渐走上了哲理化的道路,它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由具象的神灵演变为一种抽象的蒙昧无序的初始状态。这是人类自拟的一种原初也是完整的状态,宇宙万物生于此,人类亦生于此

4、。《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5]这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整体的或所有事物混合为一的阶段,宇宙万物都将由这种状态渐次生成。这种浑沌状态将一切生命万物包孕其中,它是一切的初始根源和运行原则。人类生于浑沌的记载也很多。《淮南子·诠言训》曰:“稽古太初,人生于无”。[6]把人类的来历说得真切而明白。至《三五历纪》时,这一记载已经非常形象:“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7]人类的始祖盘古就直接生于混沌状态。庄子继承并改造了浑沌的神话原型,赋予“浑沌”之象更加深邃的内涵。袁珂认为庄子改造的“浑沌”寓言的

5、寓意是说浑沌之所为浑沌,就因为他无耳目口鼻,他才得以生存,若是出于好心,强要为之开窍,他就非死不可。寓凡事都须顺应自然,不可逆自然行事。[8]当然顺应就必须尊重事物的本性,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背“道”7而驰。“浑沌”寓言是作为庄子《应帝王》篇的终结,其含义隽永深味,目的是要告诉帝王统治天下不是靠智慧,而是要虚心若镜,无为而治,只有“立乎不测,游于无有”才能真正成为圣君。这也正是庄子全文贯穿的思想便是顺应自然,才能游刃有余,进而超越自身形体的局限,达到精神层面的物我合一,通往逍遥之道。二、“浑沌”之象的思想内涵。“浑沌”之象沿袭了神话原型中浑沌“无面目”的特征,又

6、在此特征之上注入了庄子的“法天贵真”的精华,庄子要表现的正是与自然为一才能得道,忘记外在的形体、功名、利益等一切束缚,虚一而静,才能游心。“浑沌”寓言中所提到倏与忽正是庄子持否定态度的“人为”,在许多篇章里都有讲到因为“人为”造成事物不在成为事物的本真状态,也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所在,因而直接导致了人与物之间和谐性完整性之毁坏。人类的有所作为残害了自然事物的本性。如《马蹄》篇云:“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

7、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伯乐、陶、匠其实在庄子看来和倏与忽一样7都是人为破坏自然本性的罪魁祸首。人类的行为不但伤物之真性.更深深伤害了人之真性。《山木》中就云:“……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这个寓言生动说明了人们为了眼中之利、心中之欲,而为物所累.失其性命之真的可悲现实。庄子便在《渔父》中谆谆地告

8、诫人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