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ID:15347861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2

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_第1页
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_第2页
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_第3页
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_第4页
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摘要】目的观察弥可保与葛根素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9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联合组采用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口服弥可保糖衣片0.5mg,每日3次,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250mL(葛根素0.5g、氯化钠2.25g)静脉点滴,每日1次,疗程3月。对照组单纯应用弥可保治疗,用量、用法及疗程同联合组。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改善,以联合组改善尤为显著。联合组疗前、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显著,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

2、结论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优于单纯弥可保治疗,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流变从而实现神经保护作用。【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弥可保葛根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DPN的发病因素众多,病理机制复杂,因此有必要探讨作用于多个病理环节的联合用药方案。笔者试用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本病48例,旨在观察其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61.1一般资料94例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诊治的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其中联合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52.3~74.4

3、岁,平均(58.9±5.8)岁;2型糖尿病(T2DM)病程8.3~25.3年,平均(15.6±8.2)年,DPN病程0.6~14.7年,平均(8.9±4.1)年;空腹血糖(FPG)11.82~26.23mmol/L,平均(12.47±5.64)mmol/L。对照组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51.5~75.3岁,平均(59.4±6.1)岁;T2DM病程8.5~24.8年,平均(16.2±8.4)年,DPN病程0.6~14.5年,平均(8.7±4.3)年;FPG11.49~25.77mmol/L,平均(13.01±5.66)mmol/L。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差异无统计意义(P&

4、gt;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及排除标准T2DM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标准[1],DPN诊断标准根据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综合判定: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冬季或遇冷明显,下肢多见,呈对称性分布;腱反射、肌张力减弱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对弥可保和葛根素过敏者,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妊娠期糖尿病,有出血倾向者。61.3方法纳入观察的对象先基础治疗2周,以期获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在此期间只进行控制血糖的饮食、运动、教育、药物等治疗,使血糖达标:FPG为(5.50±1.00)mmol/L,餐后最高血糖为

5、(10.00±1.00)mmol/L。在此基础上分组治疗。联合组予弥可保糖衣片联合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具体为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250mL(葛根素0.5g、氯化钠2.25g,青岛金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632)静脉滴注,每日1次,弥可保糖衣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0.5mg口服,每日3次,疗程3月。对照组单纯用弥可保治疗,用法、用量及疗程同上。1.4统计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或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2结果2.1疗效标准(自拟)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腱反射和肌张力基本恢6

6、复正常,NCV正常或NCV增加≥5m/s。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腱反射和肌张力好转,NCV增加1~5m/s。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腱反射、NCV无变化或下降。2.2两组NCV变化比较采用上海海神NDI-200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上肢正中神经、下肢腓总神经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测定。结果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MNCV及SNCV显著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表1两组MNCV和SMCV变化比较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P<0.0

7、12.3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后联合组全血低切、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而全血高切、红细胞比积降低不明显;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改变均不明显。见表2。表2两组疗前、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P<0.012.4疗效观察6见表3。两组总有效率经Wilcoxon秩和检验,u=-1.5041,P=0.1325>0.05,差异无统计意义。表3治疗结果3讨论现代医学对DPN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