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

ID:15430812

大小:119.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8-03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_第1页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_第2页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_第3页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_第4页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基本状态和功能能力,这就是所称的身体素质。它是人体的各种与运动相关的综合功能状态,同时也包括运动员在其特殊运动项目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还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经调节能力有关,即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不能形成完善和高难度的运动技能。因此,在运动训练中都十分重视身体素质的训

2、练与提高。一、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与评价方法肌肉力量是绝大多数运动形式的基础,运动员的肌肉力量的大小与其它身体素质如速度、耐力、灵敏等密切相关。因此,力量素质是一切身体素质的基础。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掌握好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以及评价方法,对于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是十分必要的。(一)力量的分类1.绝对力量绝对力量是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群中总的力量潜力,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绝对力量不等于最大力量。正常人只能随意调动自己力量潜力的70%左右,那些非随意支配的力量潜力只在应激状态、药物或兴奋剂的使用及非随意最大收缩(离心收缩)的状态下被动用。因

3、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与理论上的绝对力量是有差异的。通过力量训练可以降低人体的这种非随意支配的力量潜力。2.相对力量相对力量是单位体重所能发挥出来的力量。通常用不同负荷条件下所发挥出的力量与体重的比值予以评定。相对力量通过计算出单位体重的肌力以排除运动员体重差异对其力量大小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在个体或群体间进行比较。1.速度力量速度力量是指肌肉在运动时快速克服阻力的能力。速度力量是力量和速度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力量素质。肌肉在运动时克服阻力的过程中,阻力越大,速度越慢。在许多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克服的阻力大多是恒定的,如田径投掷项目的器械重量

4、是恒定的,这些项目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实际是在恒定阻力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这类项目的速度力量训练主要是最大“动作速度”的训练。速度力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通常所说的爆发力。爆发力要求运动员在运动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爆发出尽可能大的力量。4.力量耐力力量耐力分为静力性和动力性力量耐力两种。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称为静力性力量耐力;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的能力称为动力性力量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又可区分为最大力量耐力、快速力量耐力以及长时间力量耐力。力量耐力是力量与耐力的复合素质,其水平亦取决于运动员力量

5、素质与耐力素质的水平,须通过较长时间的肌肉用力练习来提高。(二)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1.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如下图所示。以肌肉长度变化分类可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静力性收缩;以不同负荷分类可分为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速收缩。肌肉长度发生变化的收缩类型均属于动力性工作,反之则属于静力性工作。(1)向心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的长度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向心运动时人体实现各种加速度运动的基础。等张收缩:由于活体上基本不存在真正的等张收缩,因此等张训练的概念,可泛指一般的抗阻训练。(1)离心收缩:当

6、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虽然肌肉处于收缩状态,但仍然被拉长,称为离心收缩。(2)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端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情况下收缩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并不变化。(3)等速或等动收缩:在肌肉收缩时,以关节为轴移动的肢体的角速度保持不变,并允许肌肉在全幅度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100%的最大用力收缩。2.肌肉适应性肥大的生物学基础肌肉适应性肥大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的增粗,也有人认为是肌纤维数目增多。不同项目肌肉增大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就其生物学基础来讲,肌肉的适应性肥大一方面是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肉体积增加,如线粒体、

7、肌糖原、磷酸肌酸、肌红蛋白等数量的增加,即肌浆型功能型肥大。这种肥大可有效提高肌肉的有氧工作能力和收缩耐力,但对肌肉最大肌力作用不明显。通常较小强度长期运动会导致此类功能性肥大,肥大出现的部位主要是慢红肌和快红肌肌纤维。耐力性运动主要使慢肌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另一方面肌肉的适应性肥大表现在肌纤维中的收缩蛋白含量增加,肌原纤维的体积明显增加,即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长期大负荷力量训练可使绝对肌力和相对肌力均显著提高,产生部位主要在快白肌纤维中。力量性和速度性全力运动最终主要是达到肌原纤维型适应型肥大。肌肉适应性肥大是一种综合表现,其中既包含非收缩成分的增

8、加,也有收缩成分的增加,同时肌外结构如毛细血管数量及体积增加等也对肌肉肥大有一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