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

ID:15506196

大小:771.50 KB

页数:146页

时间:2018-08-03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1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2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3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4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内科学呼吸内科吴俣12总论3CompanyLogo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及发展简史1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2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法则3中医内科学的辩证方法44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的定义5中医内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6中医内科学的范围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病:伤寒论、温病学内伤病:金贵要略,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

2、系,内伤易感外邪,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7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起源与发展萌芽阶段——殷商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368年)成形阶段——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8(一)萌芽(殷商时代)西周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殷代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疟疾、蛊病等内科病。9(二)奠基(春秋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黄

3、帝内经》《伤寒杂病论》10附:《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1.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下了基础。2.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11(三)充

4、实(魏晋金元)1.病因学、症状学、诊断和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2.学术理论的创新12(1)病因学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证候学专著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13(1)病因学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证候学专著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14(2)症状学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述病候784条,对胸痹的症状如疼痛的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5、》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唐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甜”的特征。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述。对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15(3)治疗学《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痢疾;槟榔治寸白虫;谷皮治脚气《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162.学术理论的创新: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寒凉派)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攻下派)李东垣重脾胃(补土派)朱丹溪提倡

6、“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金元四大家17(四)成形(明清)(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明代18(3)王肯堂《证治准绳》;(4)张介宾《景岳全书》;(5)秦景明《症因脉治》;(6)李宗梓《医宗必读》;《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具重要意义。19《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张氏医通》《辨证录》《临证指南医案》《证治汇补》《医学心悟》《医林改错》《血证论》《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温病条辨》

7、清代201.中医内科学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现代21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按病因分:外感、内伤按病机分:热病、杂病按脏腑分:依据藏象学说“病机十九条”2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外感病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证、三焦病证内伤病脏腑病证:五脏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归属此类.肢体经络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肢体经络相关的疾病归属此类.“病机十九条”23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

8、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以主症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24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1、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特点: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发病常与季节有关,起病较急,病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由表传里.多具有季节性.传变性,若兼夹戾气.疫毒,则具有传染性.流行性.2、中医内科内伤杂病的特点: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关.多病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