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

ID:15522078

大小:7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3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1页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2页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3页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4页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编者按:(希望我们的编者按能说明本体论发展过程中拐弯的地方和主要学派对本体论认识的相似和不相似之处)在目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中国,人的真正价值的内涵被重新发现和肯定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在人的价值被发现的过程中,对本体论的认识十分重要,这是一个怎样展示人的真正价值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思维和活动怎样和世界的本质相符合的问题,以此为标准,可能很多大人物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也可能让很多小人物发现生命的意义(据说这就是康熙们一定要灭

2、了王阳明的学说的原因),追问意义是令人沮丧的开始,也是令人希望的开始。有的西方理论界认为中国人为世界提供了人口数量上的贡献,而欧洲人为世界提供了人口质量上的贡献,他们认为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中国缺乏可指导生活的正确的本体论,那么让我们从过去开始也从现在开始找一找原因,以下假设每一种学说的持有者都是哲学家,而不是社会活动家或为某个阶级争取利益的人,假设他们为我们贡献的是思维,而不是向我们展示行为的人。《道德经》中说“道”是本体,西方哲学界认为中国只有《道德经》中有本体论,孔子大概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本体,程朱理学

3、大概认为“天理”是本体,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要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扼杀了人性,也格不出什么理,他认为“人欲即天理”(注意,简单从字面理解,这半句和萨特《存在与虚无》里的观点相似,和“色”即是本体“空”也类似),独创“心学”,大概认为“心灵”才是本体(所以,王阳明的最终结论和康德类似,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也类似,而王阳明大约早生300年,王阳明的军事才能也很高,明治时期很多日本人和二战时的一些日本战犯很崇拜他),评论认为“心学”是道佛儒结合的产物,佛教大概认为“空”是本体(有些西方人认为佛教的观点

4、最终还是归于“道”),基督教大概认为上帝是本体,现代哲学的主流还是认为本体是抽象的,单从这一点上来说,佛教比基督教高明了一点点,但基督教严禁偶像崇拜,所以又扳回一点点,《道德经》中的“道”一直就是抽象的。这几种理论的学术性不是很强,所以主要成了人们的信仰,而不是科学。古希腊时代认为本体即是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和“道”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然后上帝来了,上帝成了本体,然后康德又来了,他大概认为上帝太老了,思维都僵化了,而古希腊又走的太远,他发现了人,成就了文艺复兴,康德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

5、而上学不可能,要用先验的哲学体系(意思是人生下来就固有的心灵结构,是先于经验存在的)来代替本体论(10康德的理论是哲学的转折点,此后再也没有人把哲学作出这么大的方向性改变,德国当时把康德的理论作为中学教材,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而成为世界强国,爱因斯坦说他中学时读通的康德的理论对他的物理思想贡献最大,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仍然直接从康德的理论中寻找依据),然后尼采又来了,他干脆说上帝死了,人取代了上帝,然后萨特又来了,他大概是认为人做上帝这么多年太累了,或者是本体论研究这么多年都没有出成绩,所以干脆否

6、定了本体,认为本体(或本质)是虚无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空”是不存在的,“色”才是本体),所以个人怎么做都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的网络作家才说“我的身体我做主”(呵呵,开个玩笑),然后农历2007年的新年又到了,东方信邦公司愿广大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的日子过的更接近生活!正文:哲学本体论(ontology)几乎与哲学一样古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是哲学。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是“存在”问题,正因为如此,它有时也被称为“存在论”。但是它不是研究“存在者”的一门学问,而是探究“存在者”

7、何以“存在”的一种智慧,并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紧密相关。20世纪以来,本体论遭到了严重拒斥甚至否定,这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与人们的理智迷误不无关联。然而,无论本体论的命运如何,它所关注的问题都是我们无法超越、无法回避的,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在今天这个人们越来越丧失家园感的“表面化”的、浮躁的时代,情形更是如此。一、本体论的性质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本体论作为一门学问起源于对万物本原也就是本体问题的追问。所谓“本原”(英文的对应词是principle,亦译为“始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就

8、是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其属性变化不已,而其本体常居不变的那个东西。(参见亚里士多德)从希腊早期哲学家的研究看,无论他们把万物的本原看作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看作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看作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有一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共同的,这就是把探寻万物的本原作为本体论或哲学研究的任务。这些哲学家的历史贡献在于,他们注意到本体论的任务不是要研究现象世界,而是要探寻现象背后的根源或本原。但是,这种本体论是有明显缺陷的,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