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的原理

低温等离子的原理

ID:15530797

大小:13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低温等离子的原理_第1页
低温等离子的原理_第2页
低温等离子的原理_第3页
资源描述:

《低温等离子的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等离子体等离子的基本原理等离子体是物质存在(固、液、气体)的第四种状态,是由大量带电粒子组成的非束缚状态的宏观体系。闪电、霓虹、日光、等离子体电视等都是人们日常能感受得到的等离子体技术。“等离子体”这门近代物理学始创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其低温等离子体、冷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电子、工业、军事及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d等离子体的产生及与普通射频的区别:在高温或强电场的作用下,原来呈中性的原子会被电离,生成一对可以自由运动的正负离子,因为正负离子总是成对出现,所以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数量相等,这种物质状态也就被称为等离子体。由于

2、物质被电离后,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束缚已被打破,所以这时的正负离子又称做粒子,并可自由运动,其具体运动状态完全由外界电磁场决定,这是等离子体与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重要差别。d高温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物质必须经过电离才能转变到等离子体,而电离的方式又有两大类:1.固体、液体和气体:通常状态下,物质中的正负粒子因为带有异性电荷而吸引在一起的,形成稳定并呈中性的原子或分子。2.高温等离子体:1000℃以上的等离子体称高温等离子体。给物质提供热量,使其上升到足够的温度,物质内部粒子无规则热运动就会加剧,当粒子的动能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带电粒子就会摆脱静电力的束缚而成为可以

3、自由运动的离子,物质也转化到高温等离子体。宇宙中99.9%以上的物质(如太阳等恒星)均处于高温等离子态。3.低温等离子态:1000℃℃以下的等离子体称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又分为冷等离子体和热等离子体。在电场的作用下,物质内部的不同电性的粒子会受到方向相反的电场力,当电场足够强时,正负粒子就无法再集合在一起,最终成为可以自由运动的离子,物质也转化到等离子态。由于这种转化不需要高温就可以在常温下完成,所以成为低温等离子态。日光灯、霓虹灯、极光和等离子体彩电等就是典型的低温等离子态。d等离子体低温消融术的工作原理美国ARTHROCARE公司发明并拥有专利的“等离子体

4、”技术——COBLATION,即以特定100KHz超低频率电能激发介质(Nacl)产生等离子体,在40~70℃蛋白质可逆变性的温度范围内,靠“等离子体”产生的声波打断分子键,将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直接裂解成O2,CO2,N2等气体,从而以“微创”的代价完成对组织切割、打孔、消融、皱缩和止血等多种功能。并获得北美UL,欧洲CE和ISO9001认证,美国FDA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SFDA)均已批准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普通高频500-4000KHz可变电场下,粒子一方面无法获得足够的加速时间,处于往复的振荡状态;另一方面高频下的分子摩擦会产生较强的热效应,且频率越高产

5、热越多。而100KHz低频稳定电场下,粒子则会获得更长的加速时间,最终形成带有更大动能的高速带电粒子,直接打断分子键。此外因频率低,较之高频大大降低了分子间的摩擦产热,使切割、消融和止血等过程都在40-70℃内完成,从而实现微创效应。通过100KHz超低频率的稳定电场,将Nacl等电解液激发成低温等离子体,在电极前形成厚度为100微米的等离子体薄层。在100KHz超低频稳定电场下,等离子体中的粒子——正负离子,会获得更长的加速时间,粒子加速运动最终形成带有足够动能的高速带电粒子。通常100KHz低频稳定电场下,激发一分子Nacl会产生8个电子伏特的动能,而打断一个肽

6、键所需动能为4个电子伏特,使靶组织细胞以分子为单位解体,使蛋白质等组织裂解汽化成H2、02、CO2、N2和甲烷等低分子量气体,在低温下形成切割和消融效果。这与电刀和激光等外科设备靠几百度的高温来汽化组织的工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详细资料可参考:http://www.jcmedical.ne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