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声性调式论文

中国五声性调式论文

ID:15578699

大小:2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4

中国五声性调式论文_第1页
中国五声性调式论文_第2页
中国五声性调式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五声性调式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1级1班李梅容学号2011070340106中国五声性调式论文黄虎威中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他的音乐创作主要以钢琴、小提琴、长笛等器乐曲为主,也有优秀的声乐作品和大量的钢琴伴奏谱。《巴蜀之画》此曲艺术价值最高,被称为是黄虎威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段作品《蓉城春郊》是选自于《巴蜀之画》的第五首,音调引子于四川民歌《大河涨水》,节奏宽广自由。好似一幅以翠绿色为基调的田园风景画。此片段整体是由G宫调式贯穿全曲,但是并不是单纯得G宫调式这样简单,此片段一共进行了5次转调,先是由G宫调式过渡到C宫调式再转入降B宫调式,

2、再由降B宫调式过渡到降B宫调式从而转为升C宫调式,最后转回到了G宫调式。调式分析:本乐段前五小节以三连音为主,强拍出现八分休止符,由三个声部构成。本乐段以G调为主,从第二小节调试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降7降3,还原4,然而开始从G调转入了降B调,在此处的转位和弦中,是由G调的四级原位和弦转入降B调的一级原位和弦。到第三小节的时候,又开始出现了转调,乐段里出现了降7降3降6降2,并转入了降A调,调式不断的在发生变化,然而在第三小节的最后一拍里,又在开始变化,中出现了升4升1升5升2升6升3升7,并转入了升C调,本乐段

3、在不断的转调中,最终还是回到了G调中,这种不断变化的转调形式最终回到最初的调式,称为离调。这种离调运用在乐段中,以丰富了音乐词汇,扩展了和声的进行,而在此乐段里,离调出现在乐段的后两小节里,在此处的作用则是加强终止柱式和弦的地位。和弦结构:本乐段的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分别出现了6123和1345,这种音级形式构成了“加二度”形式,这种加二度音形式主要起色彩润饰的作用,另外第一小节还运用了三音组,三音组的进行,体现了五声调式旋律构成的基本规律。到第三小节的最后一拍升2升4升5升6,是附加音,附加音的形式为“加五度”形式

4、,到第四小节的时候,本调是转入了升C调,从升C调的第二小节第二拍2457,又运用了增添附加音的“加六度”形式。在第六小节的左手伴弹中多以八度形式大量出现,此乐段的此处大量运用八度和弦,是为达到激昂,醇厚,旋律宽广,逐步将作品推向高潮。在第六小节的旋律部分中根据桑桐先生所著文献《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五声结构的和声方法,是由五声调式中各种音程的纵合作为和弦结构基础的和声方法。这种和声方法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和弦的组成音与五声性旋律音调在整体上保持一致,但并不拘泥于和弦与旋律的同步进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上图旋律是运用

5、了三音和弦和四音和弦的变位形式进行排列的。。然而在第七小节一直到最后结束又多以分解和弦弹奏,此类型和弦弹奏起来连贯性比同时弹奏的柱式和弦要强,而且非常的抒情,所以最后的几小节的节奏比较自由,在不断的分解与交错和弦中,使旋律达到了一种和谐饱满的状态,再与前面的形成一个对比,这样就把此乐段演奏得淋漓尽致。节拍分析:此乐段多以交错节拍混合进行,二三小节主要以四七拍子为主,到第四小节的时候开始以四五拍进行,整个乐段中,都不断的出现交错拍子,这种拍子的不断变换,是为了更好的演奏乐曲强弱变化的情感特征。这种交错拍子是处理音乐的

6、关键所在,是最能表现乐感的关键因素。本乐段也是个以弱起小节开始的乐段,乐段一开始就以弱起小节开头,是为了创作新奇感,是为了为本乐段作抒情的基调。以上就是我对《蓉城春郊》的赏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