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ID:15743888

大小:8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5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_第1页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_第2页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_第3页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_第4页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篇一:《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

2、?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来自:WWw.cnBothWin.博威范文网: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

3、,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3.“飞来山上千寻

4、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缘”字。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

5、诗句。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预习。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6、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题西林壁: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缘”字。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背诵

7、《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预习。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

8、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